Saturday, December 25, 2010

下一個Killer App 會是什麼?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0年8月號)


            Killer App可以勉強翻譯成「煞食應用軟件」。從70年代開始至千禧年的三十年內,Killer App只出現了四次,就是文字處理器(Word Processor)、試算表(Spreadsheet)、數據庫(Database)和演示簡報(Presentation)。
            這四種今天我們不能不識的Killer Apps,在辦公室內及個人電腦上必備的應用軟件,嚴格來說,是個人電腦普及化的最大功臣。早期的電腦,雖然處理器蕊片的速度愈來愈快,但仍然只是某些人為解決某些問題才用得上,普通人根本沒有應用電腦的需要。而Killer Apps的出現,把個人電腦變成每個普通人的工具,令每個人都覺得有用電腦的需要。全世界的inventorsmarketers追求的,就是環繞我們日常生活上的需要,日以繼夜不停地攪腦汁
            然而,人類的需要,除生理上外可分兩種:已知的和未知的。已知的例如每人都有需要天天刷牙,牙膏牙刷已發明了幾個世紀,但今天仍然不停有新牙膏、新牙刷面世,便是因為企業要加強競爭力,增大市場佔有率,賺大錢,但這些不能稱之為Killer App;而另一種需要,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的需要,是create出來的,例如沒有飛機之前,我們不會嚷著須要搭飛機,發明了飛機之後,飛機便成為唯一能滿足到人類從A點至B點的最快長途交通工具,每人都渴望搭飛機,非常「煞食」,這才配Killer App,因為Killer Appneed,是從Killer App本身 create出來的。換句話來說,Killer App不是因需要而產生新的應用,而是因有了應用才產生新的需要。可想而知,Killer Apps create嶄新的市場有多龐大,賺的錢有多豐厚。
            回顧我們沒有文字處理器之前,我們還有打字機;沒有試算表之前,我們有筆、紙和計算機;沒有數據庫之前,我們還有檔案櫃,沒有演示簡報文稿之前,我們已有幻燈片,一旦這些Killer Apps出現後,辦公室再不能缺少這些工具。以上Killer App威力,是和賣萬字夾一樣,滲進一個龐大的辦公室市場,卻改變我們辦公的模式,秘書不用速記,會計不用填ledger,學校連黑板也不需要。雖然這些Killer Apps 沒有一件是Microsoft發明,Microsoft卻能把握這先機,統一中原,改良包裝成今天的Office,加上Windows的壟斷,吃「老本」吃到今天。而演示簡報後未結合照片編輯、影片放映,成為必備的Killer App。數據庫軟件更從Killer App發展成為現今一支獨秀的企業應用軟件例如Oracle,去年連硬件製造商Sun Microsystems也吞下。
            千禧年前後,電訊網絡平台解放,互聯網普及,Killer Apps例如Search EnginesSendmail(電子郵件軟件始祖)等相繼出現和普及,另一些不是獨立軟件而是硬件和應用軟件結合的產品例如流動電話(BlackberryiPhone)和 iPod等也可歸納為Killer Apps類,當然還有網上的Killer Apps例如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
            那麼,下一個Killer App會是什麼?我手中沒有水晶球,再寫下去我便有點像「教你如何發達」之類的書籍作者了。這類書籍的可信性百分之百視乎作者是否發了達,我無意反譏自己,所以得先承認,雖然二十多年前我已開始一直在想這問題,而且一直答不出來,但為什麼今天還要寫,就是因為我的gut feeling(如果你相信有的話)告訴我, IT生態經過四十年的銳變,今天我們是處於地球上最有利孕育Killer App的環境。
            其一,在這互聯網把人類串連起來的大環境下,任何創新意念可以迅速受到考驗,愛恩斯坦說過:Great spirits have always encountered violent opposition from mediocre minds ……。以前很多創新意念未及開發前已胎死腹中,部分是因為當時資訊滲透力不強,創新的概念如果過不到自己公司的「平庸」頂頭上司一關便沒法發展下去。(頂頭上司為什麼一定是「平庸」的?因為他們大多的職責已不是創新,而是為公司在最短時間賺最多的錢了!)但你的創意現今很容易便可放在互聯網的平台上,很快便獲得肯定或否定。「有得試」總好過「冇得試」,人人機會平等。
            其二,任何應用軟件的開發成本今天已遞降數千倍,硬件每人都可以負擔得起,開發軟件工具如不能免費下載,價格亦不會像以前那麼昂貴。如不貪求方便,從基層開發有時更可以不費分毫,只要你願意多付出時間,和持之無比毅力,市場最終會給你適當正或負的回報。
            其三,分銷和共享渠道俯拾皆是,Apple App是其一。在無國界、無種族、無删剪、無監管、無既定消費模式的市場內,「創意+應用+需求」決定一切,這也就是下一個Killer App的温床。
        再看看Killer App的特點,每個Killer App都是具有一個明徹vertical 的功能和適合全球horizontal應用市場。其實香港人宋漢生五年前已開發了一個非常接近Killer App的軟件,就是書蟲aNobii。這是一個網絡書櫃類型的社群網站,類似「豆瓣」和「羽毛」,可以整齊地把你的書籍分類,建立自己的虛擬書櫃、記錄閱讀經歷、和同好交流、尋找好書為目的。可惜市場只限於愛看書的人,未夠horizontal,所以未夠「煞食」。
只要我們認同人類今天的需要是集體化、共通化、互動化、「即食」化、下一個Killer App,一定是Web 2.0或以後的,是什麼?海闊天空,任君翱翔。(完)

世界盃的Computer Graphics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0年7月號)


            今年世界盃被「有線」壟斷,「無線」和「亞視」連精華片斷也不得轉播,連近在咫尺的祖國深圳市民也可看免費世界盃,球迷怨聲載道,全城世界盃氣氛大減。「無線」已盡全力「執漏」,重金買來「動新聞」,以高科技分析入球,球迷看慣「完汁完味」真人即場傳播,對此種動畫式鏡頭不滿足。
            其實16年前,我已向「無線」當年總經理應麒麟推薦此種3D技術作賽後分析之用。該年主辦國是美國,一間意大利軟件公開發了一個3D軟件,只要在四個角球位上空安放四組攝影機全場攝錄,停泊在場外等候的貨櫃車內,安裝了三套高性能電腦,趁半場休息十五分鐘時間把上半場的video feed輸入電腦數碼化,之後便可選擇任何角度作全方位重播,更可模擬在守門員、球證、旁證或任何一名球員的視野範圍內播放。一切問題球如越位、「澤」界、有沒有觸犯手球等「問題球」便一目了然。可惜當時「無線」嫌太貴,而且16年前的動畫效果還不及現時的栩栩如生,球員的動作也欠奉,但以二十二名球員的走位和皮球的相對位置,作為戰略分析已非常足夠,大受各球隊教練歡迎。
            今天我們看到的電腦動畫聽說是來自法國,一看之下,大嘆今天電腦圖形學(Computer Graphics, CG)的模擬技術一日千里,姑勿論球員的腳法和小動片是否與真影片百分百符合,但球員造型悅目和鏡頭角度的刁鑽,十分出色。當然,沒現場球賽進行的氣氛,和即時慢動作重播,令人有明日黃花之概,怪的只能怪香港免費電視台不爭氣吧!「無線」總算有交代。
            這正好讓我趁機介紹一下這CG科技的背後。
            人類視覺的構造,天生下來便對影像的接收、理解和敏感度比任何感官來得迅速直接,我們常道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因此用形表達一些概念永遠比用一大堆數據令人易明。初期,最實用是應用在電腦輔助設計(Computer-Aided Design)上,用來設計新產品的外型和繪圖;後來發展到用來表達資訊例如工程圖、等高線地圖、曲面的線框圖等。開始時只能顯示出黑白明暗圖,再下去是具真實感圖形。而同一時間,人類追求視覺的享受提高,由CAD的技術分支出另一門藝術,稱之為電腦動畫(Computer Animation)。
            電腦動畫的最初期,我們只能看到電腦屏幕的純平面(二維,2-dimensional圖形,和卡通片一樣,只是一幀一幀的圖形重疊起來。若要把圖形「立體」起來變成三維(3-dimensional)物體,需要的儲存容量是幾何倍數遞增。須知道,圖形是由點、線、面、體等幾何元素(geometrical element)和灰度、色彩、線型、線寬等非幾何屬性(non-geometrical attribute)組成,而每點和其非幾何屬性就是在屏幕顯示的一個象素(pixel)背後所需的儲存容量,當時一般的電腦還未能提供得到。如還要物體像在空中浮起轉動,一個1280x1024的屏幕以每秒26-30幀的速度不停「播放」(電影原理),背後所需的儲存容量已大得驚大,製作令人賞心悅目的真實感動畫,以前更是超級電腦的應用之一。
            至於製作電腦動畫的軟件,當時非異常昂貴。此類軟件基本上可分三大功能:造型(modeling)、動作(Animation)和仿真(Rendering)。造型是設計師的創作之泉,他們用不同的電腦軟件,創作出不同人物和物件線框(framework)後,再配合一幀一幀的動作流程(有稱之為「編舞」,choreography)。而最費時(電腦時)的是仿真,電腦軟件會根據某種光照模型例如light tracing,計算在假想的光源、紋理、材質屬性下的光照明模擬效果,連雲、霧、水的透明效果也做到。最後,把這些非幾何屬性計算好後便聯繫在每點象素上,變成一個很大的電腦數據文件,儲存起來,以前是變成菲林播放,今天是一幀一幀地數碼顯示。
            應用這基本電腦動畫技術,製作出來廣為人知的當然是1995 Pixar Animation Production company Toy Story(今年還推出 Toy Story 3);之前1990年的Jurassic Park1991年的Terminator21994年的Forrest Gump,與及更前1989年的abyss,把電腦動畫混入電影,開創了電腦特技先河。不用說,電腦動畫技術更在電腦遊戲市場上開拓了一大遍新土地。
            今天,在造型上,設計師更可用真人、實物、照片或以前的菲林影像數碼化,產生栩栩如生的造型。一些逝去巨星例如李小龍,在電腦動畫上出現可以是易如反掌;而在動作的設計上,我們也可以用真人的動作,用感應器傳入電腦去。理論上,如果有足夠資金,拍一套李小龍打詠春拳的「葉問X」電影,技術上是可行的。當仿真技術再有新突破之時,令死去了的全球曠世巨星復活,攜手合演一齣新戲也絕非沒可能。
            而今天我們看到「無線」的世界盃動畫,在球賽結束後短短三個小時內,能把球員造型仿真,動作仿真,不得不佩服幕後製作人的魄力和投資最先進電腦圖形技術的信心。誰再說不好看,誰便應抗議「有線」壟斷,到底,這不是CG的錯!(完)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0年6月號)


1975629日,當年二十五歲、在Hewlett- Packard任職設計計算機的工程師Steve Wozniak 一如以往,深夜返回他HP的辦公室moonlighting,設計他的私人玩意,用二十美元買來的微處理器(MOS 6502 microprocessor)砌出第一台可以連接打字機鍵盤和家中電視機的電腦,比剛推出市面的Altair Microcomputer Kit但要額外加罕貴的I/O 設備更便宜。
            Wozniak的目的是想做出一副每名工程師都可以私人擁有的電腦,方便他們工作和設計電腦遊戲,這便是日後廣為人知的Apple I,亦是個人電腦的起源,雖然當時還未有Personal Computer這辭彙。
            其後數周,Steve Wozniak在當地的Homebrew Computer Club示範這歷史上第一台個人電腦,並複印了過百張他的設計線路圖,免費派發給各會員,鼓勵他們砌出自己的個人電腦。但大部分會員是在職工程師,日間工作太忙,無暇「砌機」。1976年初,Steve Wozniak 的好友、當年才十九歲的 Steve Jobs提議他們兩人可考慮開一間公司,先把Apple I電腦用的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做好,然後才賣給會員,這便可慳回很多「砌機」時間。當時製造印刷電路板投資需約一千美元,Steve Jobs游說 Steve Wozniak說: Well,  even if we lose our money, well have our company.  And once in our lives, well have our company.
            就是這樣的一句話,Steve Wozniak賣了他那台還值500美元的HP65 計算機,Steve Jobs賣了他的福士Van,兩人在商量公司應起個什麼名字。那天Wozniak剛好接Steve Jobs機,他從Oregon的一個叫「Apple Orchard」地方回來,那末在Highway 85公路上,他們便把公司叫做Apple Computer了。
            之後十年間,Apple Computer從兩人公司發展至了二十億美元的跨國企業。Apple的產品由Apple I Apple IIWozniak當年還未離職,也是他在HP moonlighting一人獨力設計出來的)、Apple IIILizaMacintoshiMac……等已是衆人皆知的歷史,直到二十一世紀初推出iPodiPhoneApple Computer更在20071月把Computer的字刪去,正式改名為Apple Inc.
            我為什麼要提起這段歷史?因為雖然iPad下月才到港,但我很多朋友已急不及待買了水貨。他們對iPad愛不釋手,在街上向人炫耀,他們都是Apple Followers。三十多年了,世界上為什麼沒有一間New Apple出現?Apple是否獨一無二的公司?這種跨越二十世紀的「蘋果文化」,幾經起跌,是不是個神話傳奇?
            Apple歷史,我們知道偉大的發明,背後須要一定的條件和環境配合。     一、「打破傳統」。請不要把「打破傳統」囫圇吞棗當作「反傳統」。我們年輕時每人都有「反傳統」的衝動,而「打破傳統」卻是指在一個沒有功利的大前提下表現個人能力的行為,引來日後社會一些改變。這需要擁有個人扎實的基本功、超越常人的Skill-set、鍥而不捨近乎執迷的精神和一個資訊自由發達的社會環境。Wozniak從來沒有想到會賣電腦會發達,他的目的只是要證明自己有能力改良前人的發明,卻不知不覺「打破傳統」,靜靜地起了革命。           
            二、「自學精神」。
            Wozniak的父親Joe Wozniak是電子工程師,對Steve Wozniak影響非常之深。Steve是幸運的,因為他從小便接觸到當時正萌芽的電子科技,小學時已摸通了電子邏輯,中學時已不斷設計電子儀器,更和Steve Jobs一起造出免費打長途電話的Blue Box,課餘時間全部放在電子設計的嗜好上,更可以把當時的Data General Nova在紙上重新設計及改良,當他有能力買到零件,已成功製造出他的第一台電腦Cream Soda Computer。年輕的Wozniak把電子設計視為畢生職業,在自學過程中獲得最高的享受。
            三、「尊重知識產權」。
            早期的蘋果產品,已有版權保障利益,雖然當時還未有軟件版權法,但在一個每人都尊重知識產權的國度下,形成一股良性競爭的風氣,競爭者例如CommodorePETRadio ShackTR-80Atari某些商業行為,不是無的放矢抄襲,而是遵守和實現開放市場經濟定律,汰弱留強,孕育起一個日後累積數千億美元工業誕生,在股票市場興風作浪。
            Wozniak也是受到父親正直的道德思想影響,他知道在HP moonlighting時設計的Apple I II,版權該屬HP所有,他本來極力推蓷給HP製造,但在一個已有既得利益的大機構管理層眼中,小小一台粗糙的電腦怎會看得上眼,經過HP內部驕傲的工程師和法律顧問一番商討,最後給Wozniak的結論是 they claimed no right to my design Wozniak因此才心安理得離掉HP的工作,全情投入Apple Computer。這可說是當時美國大企業容人的胸襟,同時亦反映出創新在大機構往往遇到的礙窒,今天還是。
            四、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這是2005612Steve Jobs在史坦福大學向應屆畢業生演講的結語,講辭中說了三個故事。其中一個說到他在Reed College輟學前旁聽了一個書法班,欣賞書法令他日後當全部電腦公司把資源投放在加快電腦速度、加大儲存量時,他卻醉心顯示美觀的字體,推動PostScriptMacintosh上應用,配合早期的Laser PrinterAdobe Systems因此而受惠,一個龐大的桌面印刷市場繼而應運而生。
            上月《時代》雜誌選出十大輟學名人,Steve Jobs排名第二,很多人便捉錯用神,以為輟學也可以成功便可以輟學,但輟學只是一個階段,輟學後成功不是因為輟學,是因為他們的心態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Steve Jobs借用了年輕時看過一本雜誌The Whole Earth Catalog結業前出版人Stewart Brand的一句話(The Whole Earth Catalog就像35年後今天的Google Earth),表達對知識的追求,我們應該保持一種飢餓和謙卑的狀態。
            以上四點,其實也不是什麼經典大道理,每個發達國家科技人員都知道,但為什麼世界上還未有一間New Apple出現?或者妄自菲薄再問,在我們資訊流通、尊重知識產權的香港社會,有了數碼港多年,也開始了推行通識教育,下一個Steve Jobs會不會是我們香港的九十後或千禧BB?我一提出來已被人罵  ᅳᅳᅳ 怎會可能!
            追問為什麼可能?答案都是圍繞著我們的年輕人讀書只求分數、基本功不夠、工作只為換新電話、換電腦、換新車、買樓上車、太多誘惑……. 但我認為以上的通通不是,我們的下一代會是更聰明、更有智慧、更會克制,但缺乏的是香港從來沒有足夠社會基本生活保障!就算年輕一代不貪錢,只求一個最低安穩生活(decent living),每天也非不得已把全部精力投放在自己厭惡或不厭惡、但絕對是賴以為生的工作上,這樣地,自己的身軀和理想便不由自主地一直deteriorate degenerate下去,這才是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的香港版!哪會像西方國家合理甚至過多的「綜援」,你可以選擇不工作,只憑個人信念和專長,沉迷任何的嗜好也可以生存,這才是上述偉大發明的先決條件。
            最後,我再大膽預測,下一個Steve WozniakSteve Jobs會在什麼國家出現?如果這國家學懂尊重知識產權和開放資訊的話,答案就是中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