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6, 2011

電腦水晶球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1年12月號)
能夠預知未來永遠是人類的夢想,如果我們手中有個水晶球多好:希臘退出歐羅區對世界的經濟有什麼影響?全球暖化幾時世界末日?美國911會否再次出現?如果有一個像二十六歲突尼斯失業年輕人在中國天安門自焚會否揭起中國之春序幕?外星人來臨會否毁滅地球?……又或者,比較近視一點,唐唐做了特首香港會不會暴動?CY做呢?明天股市是升或跌?興建居屋真的可以解決香港人的住屋問題?地產霸權要霸到幾時方休?……還有許許多多世界領袖想知道的地球潛伏危機,和小市民每天關心的切身問題,如果都能預知,世界便更安全,和我們一些蟻民可以及早脫貧吧!

          這水晶球是虛構的,但有些科學家說不是!
          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最新一期封面報道〈The Machine That Would Predict the Future〉,詳細介紹了這個水晶球。這水晶球是一套須要耗資十億歐羅的龐大「地球活動模擬器」(Living Earth Simulator)運算計劃,正式稱為FuturICT Knowledge Accelerator & Crisis Relief System*,由瑞士一名物理學和社會學家Dirk Helbing提出。他認為如果我們能夠把足夠大量人類全球已知的資訊數據「炒埋一碟」(太學術性,讓讀者意會算了!),再輸入全球一切的經濟資料、政府和文化趨勢、傳染病、農業和科技的發展與及其他更多影響世界的關鍵數據,建立一個模擬器,動用全世界超級電腦聯合運行,我們便可以做實驗,問「what if」問題。目前,這計劃已進入最後甄選階段,正待六個可能獲撥款十億歐羅的項目其中之一。
          這計劃能否成功有著正反兩面的說法。樂觀的科學家認為大量的數據最近已顯示到可以揭開人類行為模式,找出「行為疾病(Behavior Diseases)」便可以對正下藥;而持相反觀點的研究學者則認為這種「人類系統(Human Systems)」的研究不會成功,因為我們對Complexities的這門新科學了解甚淺,在「混沌(Chaotic)」的生態中我們無法預計「黑天鵝(Black Swan)」的出現。
          也有些環境科學家認為今天遺傳基因工程雖可精確地從蝙蝠胃內找到的DNA知道蝙蝠的食飼是什麼,但卻不知道每個不同蝙蝠洞內的食物;另一個觀點,以氣候(Climate)和天氣(Weather)為例:計算到一百年後地球海洋的平均温度並不代表知道明年今日會不會下雨。再推高一步來說,如果這套地球模擬軟件威力果真是强大準確,它運算出來的答案,可能以我們今天的智慧不會明白,或就算明白,也執行不到,例如答案是:要徹底解除世界經濟危機,一定先要「燒」滅全球石油井!
          另外,有電腦專家認為超級電腦並不是最好的平台,互聯網本身才是最龐大和互動性最強的平台。互聯網的始創人Tim Berners-Lee十年前的一篇文章〈Semantic Web〉已預測過,具語意功能的網上軟件將來懂得「看」文件(不是文章)和數據;如果設計得宜,Semantic Web就能令人類的知識整合和進化。但十年過去,這方向的發展比預期慢,懂聽人語的軟件還有很大局限,而Tim Berners-Lee依然有信心,語意功能的軟件一定是新一代Killer App(何謂Killer App詳見本刋20108月號)。
          我看完這FuturICT的資料後,心中覺得這個是宗教哲學問題多過電腦計算問題。一方面我們相信總之輸入數據夠多,model夠大,什麼都可以計算出來(big data means knowledge),所以理論上,一粒骰子摘出來是什麼如果有足夠的數據和無限運算速度都可以計算出來,但很多現象卻不是可以建立到有效的model;而另一方面,你信這宇宙是是宿命(deterministic)的,為什麼還有這麼多隨機(stochastic)現象?這本來就是老掉牙的哲學思考課題,把人類困擾了幾千年,至今還未有共識。
愛因斯坦名言:God doesn’t play dice (with the world)(意謂萬物之所以然,你以為神是靠估的嗎?」這名言本是當時他反對波爾(Neil Bohr) 量子論中的粒子對偶性時說的,波爾更嚴厲警告愛因斯坦:Stop telling God what to do(with the dice)
今天,當人類傾盡天賦智慧去探索宇宙的秘奧,愈是尋根問底愈是解釋不徹底。例如:生命的原素 –––  碳和氧原子的共振,質子若不精確地比電子重 1,836倍,我們生命的分子不會出現…..這怎可能是巧合?科學卻解釋不到。後來愛因斯坦也要補充說:When science ends, religion begins!有神論者答案固然是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萬物存在只為一個目的 ––– 神。
       
無神論者說既然不是巧合,那以上的水晶球是可以做出來的吧。其實,這個概念可以追溯至2001年《Ubiquity: The Science of History》一書作者Mark Buchanan,他把範圍收窄,從應用層面、循歷史經驗方向去探索宿命和隨機的互相關係,把歷史作科學研究,欲把一切未來可能發生的大災難,用科學方法來預測,只是沒有像十年後的今天,Dirk Helbing建議用到超級電腦和要花十億歐羅而已。
911後,2008年的金融海嘯,阿拉伯之春,各地突然而來的大地震,黑客放毒破壞全球網上活動,多個國家的財政赤字,接踵而來一切的天災人禍,明顯反映這表面看來是穩定的世界, 其實每分每秒都是處於一條臨界線上,一樁輕微的事故,便可能觸發世紀大災害,我們都是環境下的犧牲者,我們急切需要這個水晶球。
雖然人類的野心很大,不時扮上帝,還想消滅上帝,自己做上帝,尤其是科學家,但他們往往忘記今天自己是活在一個演進中的世界,以演進中的科技預測科技的演進,何奇好笑!進化論的精髓,就是說地球的生物不需要是最强的,或是最有智慧的,有沒有水晶球其實意義不大,因為幾千幾萬年下來,也和未來一樣,只有適者生存!(完)
* http://www.futurict.eu/the-project

Thursday, November 3, 2011

關於喬布斯,其實我想說的是…..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1年11月號)


喬布斯離世,中外傳媒連日鋪天蓋地報道,我們被迫讀他的生平及蘋果歷史讀得耳熟能詳,可惜大部分角度都千篇一律圍繞著他的創業、創新精神和Think Different哲學;至於本地華文傳媒,也是翻譯外文居多。例外的有《信報》的一兩篇評論,和《明報周刋》的封面特輯,是屬於少數內容能做到不流俗套。
          我們學到些什麽?
          我動筆寫這篇文章之時,前《時代周刊》執行編輯、《CNN》主席Walter Issacson兩年前被喬布斯授權寫的傳記〈Steve Jobs - a biography〉還未面世,正當全世界人期望能在書中找出一些端倪,尤其他臨終前心態和死後蘋果對世界的未來影響,關於喬布斯,其實我想說的是:他還未能改變電腦世界!
          蘋果只不過是給我們提供另類選擇。從1981年起,全球售出的PC約九至十億台,蘋果電腦佔一成不夠。然而,蘋果的確是改變了很多人的消費行為,和一些傳統產業包括唱片、電影和印刷等發行運作。而以上的所謂Paradigm Shift,是從蘋果的一個商業決定開始,就是巧妙地取捨一些電腦硬件裝備,把電腦downgrade成一件流動電子產品。2007年,蘋果更乾脆貼切地把公司註冊名字中電腦的字刪去,當時好些評論員更視之為蘋果退出PC市場的先兆。嚴格來說,iPad至今也不是一台百分百的電腦。(iPad算不算是PC很具爭議性,我不打算在此詳述。至少,目前我認為以上的立場可算是最中肯的。)
          至於在未來的日子,世界會不會像喬布斯的憧憬,全球滿目充斥着iPodsiPhonesiPads?喬布斯死前曾向一名矽谷行政人員透露,蘋果目前擁有一隊過千名工程師正在集中研發一些蕊片(chips)項目!看看剛推出的iPhone 4S的微處理器A5iPhone 4快一倍,蘋果已放棄了傳統的硬盤改用Flash  Memory,將來的產品趨向更快、更輕、更小是必然的,甚至放進任何東西內也可以,是電視機也好,i什麼的也好,或許,Post-Jobs(後喬布斯)電腦就是雲端電腦,把一切地上的Computing Devices聯成一體,騰雲駕霧,像龍捲風橫掃已有三十年歷史停濟不前的PC市場?若那天來臨,電腦世界可得重新定義了。
          關於喬布斯,其實我還想說的是:他很懂得站在巨人肩膀上!
          蘋果一直最擅長在既有的科技成果上再創新,帶給世界一次又一次驚喜,最近的一次是率先示範一個以強力微處理器驅動、以個人為主的全新mobile device,打開一個龐大得「連我們祖父母也要買電腦」的消費市場,適時迎合今天人類無時無刻要上網通訊和娛樂的需要,和創出一股潮流,滿足年輕消費者祟拜名牌的虛榮心。
          把喬布斯奉為「教主」,是這科技世界一直太乏味了。以前什麽也要聽命電腦指令,現在人類可以用手指指點點電腦「做嘢」,蠢人也不會望而生畏,大快人心,受抑的心理馬上獲得解放,信者得救,大夥兒跟隨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教主」,渡過科技紅海!
          與此同時,喬布斯也得以吐氣揚眉,狠狠地告訴一些顢頇自滿的工業家和全球競爭者,你們不要再偷懶,不要忽視優秀工業設計的主導性,更要集中資源開發人性化的用户介面,因為一件產品的美觀和性能如能做到完美結合人性,對市場的衝擊力可以遠超預期,甚至可具摧毁性(disruptive)的!
          正如任何一輛汽車,主要功能都是把我們從A點移到B點,售價卻可以從數萬至數百萬元不等,除了性能和舒適度有別外,喬布斯就像告訴我們,現在就算你不懂駕駛,也可以買一部新潮有型,羨剎旁人,配備了先進的GPS系統,令你一坐上去便能輕易操縱自如的智慧型小跑車,在網上高速奔馳!雖然汽車不是他發明,而且歷史證明,銷路最多的兩款汽車依然是最實用,以最優的價格/功能比率取勝的甲蟲和豐田Corolla,但喬布斯堅持的是,只要你肯多花一點錢,你也可以享受到駕駛應有的無窮樂趣!
          但要多花多少錢才是市場能接受的現實呢?現實是,很多偉大的意念都是停留在實驗室無法推出市場,因為生產成本太貴。關於喬布斯,其實我更想說的是:他懂得利用強國優勢。
          這強國,當然是指他從未踏足過的中國。他不向傳統低頭,更不向強國叩頭,但他從不會放棄任何機會,令他的心血結晶推出市場。
最近,《Atlantic》雜誌作者Damien Ma在他的一篇文章〈Apple’s Rise is China’s Rise(蘋果的興起就是中國的興起)〉中指出,每部iPhone的背後也刻有「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這些字,就是說明沒有中國的廉價勞工,蘋果沒可能做到以上所說市場能接受兼利潤可觀的價格, iPodsiPhonesiPads沒可能如此成功。富士康工人跳樓新聞時有所聞,有人要拉蘋果下水當然是不公平,但蘋果絕對是受惠中國廉價勞工是事實。我明白Damien Ma為美國雜誌撰文不敢說得太白,只敢說「蘋果的興起就是中國的興起」(可能起題的不是他),而不敢凜然代表中國人揮舞民族大義旗幟說「中國的興起造就了蘋果」!蘋果和中國,誰更懂騎劫商機?
好了,無論美國人「佔領華爾街」多久,無論美國人怎樣抗議國外勞工淘汰了多少本土就業機會,他們手上拿着的也是iPodsiPhonesiPads。始終,今天的世界是平的,平滑透明得任何政治經濟體系也乏力把世界再分隔!反諷地,這位美國人喬布斯開拓出這個全新mobile device消費市場,也是加速「磨平」這世界元兇之一!
至此,我們還學到些什麽?
         一件產品能風魔全球,市場推廣和銷售技巧是硬道理,今年一月我在本欄〈電腦科技軟硬道理*的文章中已詳細解釋過,為什麼今天美國一直領導世界應用電腦科技潮流而其他國家不能。一是因為美國人能全心全意把科技和經濟無縫地結合;二是美國科技公司迷信MarketingSalesmanship
          出色的推銷員賣什麽產品通常是沒有選擇的,我相信曾蔭權可以引證這點。他們喜愛炫耀自己的銷售術有多高超,任何產品一落到他們手上也可點石成金。但喬布斯不是,他是偉大推銷員,他不是任何產品也樂意推銷,他只相信自己 — 和自己設計的產品是最完美的!
          最後,關於喬布斯,其實我想說的是悼念一個偉大推銷員之死!

*http://it-column-cup.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html

Thursday, October 6, 2011

電腦人性化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1年10月號)


區區一間蘋果店開幕,在香港引來粉絲通宵排隊等候進場,領取紀念Tee。報道中,愈萬人「朝聖」、「我愛教主」、「等了二十年香港才有一間」的形容詞也用上了。
          蘋果今年三十五歲,是現今全球最值錢的公司,它固然是個跨越二十至二十一世紀的傳奇,但「朝什麽聖」?愛什麽教的「教主」?Google全球網站也找不出一個公認的定義來。把蘋果比喻為宗教,喬布斯是教主,今天人類心靈真的脆弱到如此地步?我們愛科技真的如此投入?
          歷史上宗教和科技之離離合合,多年來我唯一認同是愛因斯坦說過的一句話:「When science ends, religion begins」。現在科學已走到盡頭了嗎?宗教抬頭了?直接把蘋果和宗教劃上等號,那末人類便馬上找到救贖了嗎?
          這篇文章,我打算用另一角度解釋以上的現象,和猜度將來出現類似這種現象會是甚麽? 
首先, 我們常說電腦不夠人性化,有時又誇大說這軟件很user-friendly。然而,人性是什麽?User-friendly是什麽? 其實直接的說法就是:人要遷就電腦還是電腦要遷就人?人要遷就電腦已好一段日子了,蘋果今天表面上能夠做到遷就一點人,蘋果迷已大樂;但請勿忘記,蘋果迷只是一小撮熱愛科技的用家,他們有足夠的智慧去欣賞user-friendly的軟件,也即是說user-friendly也有針對性的,自成一「教」而已;如要電腦做到可以遷就到每個普通人,這就算不是天方夜譚,我也不敢肯定那日子會否來臨,因為要電腦遷就人,便等於說電腦要賦有人性的醜陋!再說下去,我便非要拆穿人性的醜陋不可!
          人性的醜陋就是模稜兩可,「是是但但」、喜愛順口雌黃、見異思遷和感性主導理性。以上的人性是否與生俱來,我們不須用什麽Tabula Rasa Theory去反駁,只要知道每台電腦出廠時確確實實只是白紙一張(Blank Slate),無人類屬性可言。
          故此,本質上,强迫人類控制無人性的異類(即電腦)替代我們工作,或迫電腦和人類溝通,就算不弄巧反拙,都是不合乎百分百以邏輯主導的電腦軟件預設的。
      奈何,恰恰相反,電子計算機從出現的第一天開始,經一些不求甚解的中外大眾傳媒誤導下,人類已習慣把這些機器人性化,中國人更「叻唔切」,以為洞悉天機,稱之為具有機(organic)屬意的電「腦」!
五十年過後,電「腦」依然是死物一件,除速度急升和價格驟降外,其基本結構(architecture)始終如一。我們常說的「電腦革命」,只不過是指電腦導致人類生態上起過一些不流血但「頭臚(headcount)照砍」的革命,而電腦本身並没有什麽革命過!
        其次,人類一方面樂此不疲,繼續神化電腦,另一方面卻又埋怨電腦難用,為了打破人類和電腦的隔膜,蘋果在上世紀末開始在設計軟件介面上下多一些人性化工夫,以遷就人類行為為己任,比市場上的競者多一點user-friendliness,已成為「教主」!但面對的仍是一大群連表格樣本的「陸千圓」也可以當自己姓名填上去的市民,我們怎能不把user-friendliness和民智掛鈎?
        民智低的社會,人民和政府永遠不會認錯,一切都是電腦的錯。所以,自認是「萬物之靈」的人類,怎會甘心被一件死物操控?今天我們一些人害怕電腦,恐怕未來機械人驅逐地球人的心理亦源於此。   
        所以,要做到User-friendly,設計介面的軟件工程師首要任務是考慮用家的智慧,諷刺地說,愈能迎合到智慧低的用家,軟件便叫愈user-friendly;但矛盾的是,能給用家愈多選擇的軟件才叫功能性強的軟件。不去理會介面愈來愈複雜便違反user-friendliness。蘋果軟件聰明之處,是大量用上Soft Key,把複雜的介面巧妙地掩藏起來,像一推出iPod的單一Dial,傳統的Walkman馬上壽終正寢。現今各大軟件商也學會了這「眼不見為乾淨」煙幕,介面表面看來很簡單,很少掣,其實是內有乾坤,我們便叫這最新趨勢為Simplicity Movement,一個非常討好的名字。
        可以預見,討好醜陋人性的軟件將陸續出場。因為世上還有一種「順口雌黃」、「靠把口揾食的」人,他們相信什麽要求都可以「唔啱講到啱」,只要「一人行一步」什麽也可以解決。他們永遠不用文字把自己的要求寫下來,亦不信錄像,因為怕「冇彎轉」;就算被逼要寫下來,也可以「見異思遷」,扮失憶。將新一代的軟件介面如果可以迎合這種人的性格,我們可以我稱之為Political-friendly……
iPadx問:「你看見什麽?」
「我看見個黑影。」
iPadx再問:「你肯定是個黑影?」
「是。」
「多謝你!」iPadx顯示出一台攝錄機。
……
讓我告訴大家,今天蘋果的User-friendly軟件已大受歡迎,將來Political-friendly的軟件市場可能更大。「教主」是誰?大有可能是姓曾的!(完)

Tuesday, September 6, 2011

朝秦暮楚沒人怪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1年9月號)

            看看近月來的消息,上市只有7年的Google買入擁有83年產品專利發明歷史的MotorolaHP推出的TouchPad賣了49日便「摺埋」,我們對科技公司和科技產品這些怪物還有什麽話可說?
            科技產品代表什麽?朝秦暮楚?曇花一現?科技產品sell的什麽?飛進未來?潮?「冇佢唔得」?讓我告訴大家,自從八十年代開始,我已不再相信科技產品的廣告了。除了學會怎樣可以運用文字把「攣」的產品也可以「抝返直」,把產品的功能天馬行空地無限上綱上線外,我看科技產品廣告只看specification和價格。一切都是錢作怪!
            科技消費產品市場龐大,這股經濟力量,已蓋過人類的真正需求。科研絕對是人類文明的基石,但其核心價值,近代已被很多商人扭曲 —— 科技只以賺錢為目的。
            本來不可以說得上是創新的iPhoneiPad一出,短短幾年便能打開和擴大Smartphone和平板電腦市場,為什麽?而其他商家爭相效尤,卻唯蘋果獨尊,為什麽?Google本來是1996年史丹福大學兩名博士生共同研究的一個項目,目的是開發一些整合單一個全球數碼圖書館技術,只需十年便改變人類文化歷史,同時令其他競爭者望塵莫及,為什麽?
            這背後有著幾個發人心省的哲理,值得一談。
            首先,錢不能買到一切,尤其是創意!這話倒過來說也是對的,只為賺錢而創新,新極有限。當然,一家不賺錢的公司創意有多新也逃不出倒閉命運。蘋果公司也有一度面臨被收購邊緣的歷史,其能打破厄運,我總覺得蘋果由始至終堅持的一個信念,是令它翻身原因之一 —— 它一直堅持電腦是硬件和軟件完美工程結晶,佳餚一定要配對美酒,雜酒只會暴殄天物,什麽電腦就要配什麽軟件,不能讓一切雜種軟件闖進來。
            唸過Computer Architecture 101的學生一定知道這硬道理。深入一點來說,我們每天接觸電腦,只是接觸到電腦的用家介面(user interface),而這介面的設計軟件,是取決於電腦硬件,執行應用時的效率,也是考驗軟硬結合的功夫。一件成功的電子產品,介面功能和效率決定一切。軟件尤其是操作系統,一定要和硬件配合得天衣無縫,產品才能受用家歡迎。
            只可惜,在一衆只懂紙上談兵,漠視用家福利的市場推廣員的思維上,Openness才是一切。Open Source可帶來更多的商機,但忽略了在科技領域中,太開放和「冇王管」的軟件一定會引來後患無窮的惡果。結果,幾十年來,商人為賺錢推出了千千萬萬不合格的軟件,污染了整個電腦世界,埋下今天隨時hang機,被人隨時hack入的計時炸彈。蘋果公司今天把電腦變成流動電子消費品後,為保淨土,堅持不「埋堆」,不大開中門,Steve Jobs的風骨背後是有大道理的,未知他退下火線後蘋果一貫我行我素的政策會否動搖?
            其次,財雄勢大的公司多是自滿。一度在手機市場稱霸的Motorola,今天淪為被收購,代表公司自滿的代價。那個多年前被炒至一萬元的StarTAC摺合式手機,對上一代手機用家難以忘懷,今天變成古董,是與潮流脫節,還是功能不足?Motorola有足夠時間和人才優化產品,為什麽要等十多年後讓蘋果redefine smartphone 市場?代表有錢的公司不是大哂!而今天絕對是財雄勢大的Google,花125億美元買接近二萬員工的Motorola又會是個怎樣的光景?這間Motoroogle能否統治一億Android用户?
            這裡便帶出另一魔咒,就是Timing。及時性和適時性,在新產品推陳出新的整個過程中,至為關鍵。好像冥冥中有主宰一樣,產品的生命力,配合到當時的大氣候才能延續。Timing是世間最難捉摸的東西,往往是用來解釋失敗的最佳藉口,但何時是right timing卻永遠預知不到!GoogleMotorola timing好不好?HP花了這麽多錢研製TouchPad,卻一無是處,Timing固然是差透,及時Cut loss是否Good timing
            看來,科技似乎愈來愈似心理學、人類行為和社會科學。Google的崛起是滿足人類的求知欲,手機和平板電腦廣為人樂用,因為它們真的容易用,也是潮流象徵。現今我們什麽也有了,未來科技消費市場何去何從?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上網,未來市場一定是在網上打主意。但我們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雖然二十四小時連網今天很多人已可以負擔到,然而,除了睡覺外,餘下的十六小時我們願意投入多少時間在網上工作和娛樂?真相是,人類的惰性沒變,網上push給我們太多,有用的和無用的都要我們照單全收,換來的是「燒」了我們太多時間和精力。
            我們開始醒覺了,是時候奪回 pull的主動權!「我有事會揾你,冇事唔好煩我」!未來產品,幾乎可以肯定是simple is beautiful,夠簡單、夠用,百分百用家主動。像找終生伴侣,老老實實、聽聽話話,我們還要追求什麽?不夠靚?對得太耐會悶?不要忘記,在電子消費市場上,朝秦暮楚沒人會怪你,什麽也可以換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