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5, 2011

電腦科技軟硬道理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1年1月號)


               不要怪我崇洋,更不要怪我媚美,今天我說電腦科技的龍頭大哥就是美利堅合眾國。這是一件很難令人駁斥的事實,但我不是說其他國家的電腦科技不及美國,或只有美國才擁有最尖端的電腦科技,我只是說今天美國一直領導世界應用電腦科技潮流。
               為什麼其他國家不能,只有美國能?我不想用美國是優秀移民共冶一爐,美國人崇尚自由,美國是民主國家,美國立國後在國土內無戰火,美國人生活水平高,電腦是美國人發明的……等等解釋來敷衍讀者,雖然以上任何一項也可以用作答案的一部份,但以上沒一樣可以一針見血指出能夠成為電腦科技龍頭大哥的全部。
               試想想,地球上,歷史上優秀的民族何其多,歐洲的英德法,東方的中國和印度等國家也有諾貝爾獎得獎者;全球一百九十六個大小國家(只有四個不入聯合國)中,民主國家是絕大多數的一百二十三個;其中也有很多國家近代一場仗也沒打過;瑞士、日本和一些國家生活水平也比美國的高;美國人發明了電腦之後電腦已是公開的袐密 ……為什麼至今還沒有其他國家能執電腦科技牛耳,只有美國能?
               其實電腦發展到今天,硬件不用說了,小小的一個矽谷,幾間主流microprocessor設計商,已操控全世界市場。台灣、南韓、馬來西亞和日本寥寥可數的幾間製造商能替美商生產蕊片已樂得不可開支,還談什麼領導創新潮流,訂單接照生產可也,誰敢說寧為雞首不為牛後,實在難怪。硬踫硬(件)不成,就算中國設計出一台全球最快的電腦又如何,這又不是高鐵提速,最快的電腦還不是囤居在國家實驗室中,出口到一些開發中國家?談何容易!
               說到軟件方面,軟件開發的空間其實很大,為什麼軟件還是美國天下?
               最近,我終於想出了答案。美國是科技大國是因為美國人能全心全意把科技和經濟無縫地結合!
               近三十年來,我們目睹美國電腦科技發展過程就是把以上兩類專才(電腦和商業)互不相干地埋首各自領域中尋求突破,但在宏觀經濟上互惠!
               早在1990年,信奉馬克斯主義的美國「科技烏托邦」作家George GilderMicrocosm: The Quantum Revolution In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一書中已預言,從最基本的科研開始,至發展應用項目推出市場,累積形成新的一種經濟體系,最終得益的是國家政治軟硬實力倍升。這一循環,就是技科力量的縮影。美國的科技發展就是一直沿著這循環演進,至今美國的科技股已可影響大市。
               看看其他國家,無論其科技人才多優秀,它們就是不懂把科技企業化。而企業化的先决條件是有效的融資環境,融資後第一炮就是marketingMarketing為打開市場無所不用其極,再配上美式商業管理以達賺錢最終目的。
               好的科技一定要有應用,有了應用便一定要把附屬相關應用的產品或服務有效地送到用家或消費者手上,擴散出去。
               我接觸過上百多個state-of-the-art兼備無限市場潛力的應用軟件,但大部份因marketing不濟而胎死腹中,以至我敢說現今每種風行的軟件包括Windows 7一定有更好用和更便宜的替代品,但它們往往因缺乏marketing力量以致在市場中淹没。芬蘭的軟件工程師Linus Torvalds可算是例外中的例外,他的博士論文是「一個便携式的操作系統(A Portable Operating System)」,之後把UNIX優化成今天一個比Windows更穩健(不易hang機)、更安全(黑客很難入侵)、更開放(在任何電腦上也可運作)和更便宜(原碼公開,open source)的Linux操作系統,但也敵不過微軟雷霆萬鈞的marketing極地反撲。至今Linux雖未能成主流,但依然訖立不倒已是異數,它的很多不同版本隱藏在各類電子工具中,每天默默地為我們作出無私的貢獻。
               再說,我敢打賭如果我有機會到中國任何一所著名科技大學的教授辦公室,在他的書桌抽屜裡一定會找到一份或多份已完成的科研文件,可供發展一些石破天驚新產品之用,但那些文件可能已日久封塵,因為教授的功課已做完,無人再理會,枉論Marketing
             其他歐洲國家情況好一些,例如英國和德國,以前很多一時無倆的CAD軟件都是從那些著名大學研發出來,但Marketing始終不是那些國家的強項,後來不是被美商收購就是無疾而終,加速形成美國軟件壟斷的局面。一個強烈鼓吹反壟斷的國家本身竟是電腦科技壟斷者,真諷刺!     
             這裡不得不提到以色列這個人口只有七百六十萬小小的一個國家,猶太人的智慧的確很高,他們設計軟件科技的頭腦,我認為是凌駕全球民族之上,他們更聰明的是,能夠做到隱形,因為軟件只是在以色列開發,Marketing卻打正旗號由美國公司推廣,在近二十年期間,很多這種美式start-up公司已在Nasdaq上市了。近年中國人也漸漸學會這套。
             美國科技公司迷信Marketing,一定不會嗇吝Marketing Budget,而且懂得把TechnologyMarketing分開,由兩類不同專長的人員去執行。更強調不會互相干擾對方的運作。而然,話須說回來,Marketing並不是萬試萬靈的神丹,實現電腦科技企業化的另一常被忽略的手段,就是美式的「無情管理(Ruthless Management)」心態取向。無論你修讀的MBA課程在全球上多頂級,甚至在What They Don’t Teach You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一書內容中也只是隱晦地說出這種「無情管理」的重要性,其精髓得賴個人領悟。
        蓋因美國人視商管為一門科學,科學力求去除人為因素,是沒有人情味可言。MBA的大前提斷定營商就如做一個有機(organic)實驗。這實驗有了一個賺錢主題後,我們只要把一大堆公式,對扣在一個既定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上,再挑選適當的人種,填滿每類不同功能崗位,然後把籌來足夠的天使資金,一鋪灑進這商業機器內,像啟動一輛汽車時,入油、插匙、打火、入檔,go & steer
這機器怎會不賺錢呢?說什麼賺不到錢?對不起,MBA沒錯,這商業模式依然是對,可能氣候環境變了,或某些公式用錯,又或某些人錯置吧。很簡單,我們只要再計算、換人、仔細再計、再換人……世上「黑天鵝」(借《Black Swan》書名一用!)總的還是很少!修讀MBA課程,就是要我們學曉這門煉金術,作最好的準備,做隻在大機構內表面風光、受人敬仰,背後若不能替投資者生金蛋,亦只不過是一隻隨時可被犧性的母鵝!
        三十多年來,美國憑著這種MBA終極價值觀,不斷打造一副又一副賺錢的科技企業機器,科網泡沫爆發後淘汰了一批,美國依然故我,漠視群雄,繼續以鋪天蓋地的Marketing和無情無義的 Management作雙頭馬車,帶領全球電腦科技。長期為投資者和國家賺大錢,就是這個軟硬道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