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6, 2012

普選港姐的啓示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2年10月號)

            普選港姐爛尾,令我想起一些不愉快的往事。三十多年前當我還是一名電腦銷售員的時候,我的業績常常輸給公司的競爭對手。我的推銷技巧很不濟,只懂把電腦的規格背熟唸出來,和老老實實根據仔細分析客戶實際的需要後才報價。當然,以上亦是配合這間叱吒一時的電腦公司一貫行銷方針——我們的產品是最可靠的,客戶嫌貴或買不起,即使如此,我們堅持不會將貨就價,亦絕對不會欺騙客戶。
            我有很多做不成生意的個案,因為那時代的商企客戶很多不懂電腦,更遑論自設有電腦部,只是以為一旦買了電腦,公司的運作難題便會迎刃而解。競爭對手搶我的單很容易,他們不用懂電腦,或就算沒擁有電腦系統背後所需的支援技術知識,只要用layman的語言游說和迎合客戶的「需要」,不管是針對客戶單方面的wants或只是wishes也好,最重要的是「價格合理」和「客戶能負擔得起」。
            我還記得,每輸一張單我便媽聲四起:「呃我膝頭哥唔食棘椒醬,咁平都做得到!揾笨X!睇你點死!」當我的心情平服下來,我終於發現出三個真理。首先,那畢竟是屬於一個「買嘅唔識、賣嘅又唔識」的年代,一樁交易還是維持在最原始的衝動層次,理性分析只是決出後的justification;第二、就算將來「爆鑊」,客戶為了面子,也絕不會承認選錯供應商,而是去找藉口解釋「意外」的原委,也不會走到落選的供應商求救,誠實卻不幸落選的供應商便永遠輸了一個客戶!Close a deal is paramount,甚麼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Proof of ConceptBeta TestTest RunDry Run等等都是廢話;第三、出事後買賣任何一方還可以用中國人充滿玄學的口吻,自圓其說謂:唉!人算不如天算!
            今天,我從遠距離觀看普選港姐,這場令IT界蒙羞的鬧劇,令我不禁想起以上的經歷,就像歷史重演往往像一條螺旋彈簧,不斷盤旋上升,一層一層地兜圈,始終也是原地踏步。今天的鬧劇,就是TVB這用家不懂網絡技術,選擇供應商時墮入以上所述的「價格合理」和「客戶能負擔得起」陷阱,而不顧真正的可行性。一字曰之:錢作怪!


香港科技已成國際笑話

            當我們一群IT人聽到TVB港姐網上普選,初時大多以為只是娛樂新噱頭而已,後來知道TVB是「嚟真的」,打算在「最後十分鐘內處理一百萬人可以上網投票」來決定冠亞季軍名次時,我們即時反應是懷疑TVB肯不肯花這樣的錢呀?而沒有絲亳質疑這技術的可行性,因為雲端伺服器,MicrosoftGooglefb等每天也發揮着其威力,毋庸置疑;况且,就算是一些傳統的,比全民網上投票更複雜的系統早在香港運作多年,而且經得起長期考驗,那就是香港賽馬會網上投注系統和聯交所股票買賣等系統!區區「最後十分鐘內處理一百萬人可以上網投票」的指標怎會是樽頸?問題是你願不願意投放足夠金錢,以應付十分鐘的需要?你有沒有contingency plan?還是你想慳得就慳,多三十萬元又不是余詠珊口袋的錢,她也要博一鋪,又傻又天真地以為科技世界是有免費午餐供應的!
            科技人常說科技沒有錯,錯的是用家的無知!TVB管理層這無知的用家,正好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在幾百萬人前洋相盡出,我很替當時的司儀難過,更憤怒的是TVB事後的發言。無綫業務總經理鄭善強順手牽羊即時找個黑客入侵作藉口。以前公司「爆鑊」,電腦出錯是最常用的藉口,今天網絡時代,一有癱瘓,黑客馬上成為寵兒,黑客就是罪魁禍首代名詞。TVB劇集騙了師奶幾十年,拜托,不要再編這套科技劇騙我們香港的科技人,好嗎?你以為黑客很得閒,會青睬區區一個選美會?你以為黑客做事沒有背後目的和成本的?你以為黑客是可以「應召」的?還是你以為TVB劇本是「低俗喜劇」,得淡笑,但很收得?
            香港科技已成國際笑話,如類似事件發生在美國,一定要開聽證會,國體攸關。在矽谷的朋友紛紛電郵問我背後發生了甚麼事,微軟開發平台部總監錢展騰和CherryPicks行政總裁趙子翹出來開記者會又如何,我相信他們也有委屈,有口難言。他們的電郵地址不難找到,我告訴朋友,要問這事件底蘊直接電郵問他們好了,可能他們也是代罪羔羊,給他們一些空間抒發一下可能是對香港科技人表示的一種關懷和支持。

身在福中不知福

            換一角度來看,其實普選港姐爛尾對香港科技是有正面影響的。起碼,香港人從來不太關心的科技(對我來說,手機只是電子消費品),這事件發生之前,香港媒體從來沒有這樣大幅報道過雲端伺服器等技術,市民因此上了一堂最新科技課。再者,今番這個別失敗個案,對用家和供應商而言,也可說是一個wake up call。科技雖然是一項缺乏政府認證的專業,但任何項目如要成功,用家不特要有起碼足夠的投資,還要配合有關供應商持久的專注。希望TVB管理層以後不會以為就憑曾蔭權一句「玩鋪勁嘅」便可成事!
            另外,這事件正好讓香港市民知道,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現今享用的最新科技和其開放性,比鄰近亞洲任何強國有過之而無不及,應用科技的野心比任何國家更強(普選港姐這役如能成功,香港這個案肯定是創世界選美先河,其他國家爭相倣尤並不足為奇,相信微軟必定有考慮到這長遠影響),而且還有大量發展空間。但我指的並不是董建華年代的數碼港、科技園、甚麼發展基金和今天大熱的數據中心等,而是香港人憑着一貫應用科技的熱誠和信心,可以把本土的應用軟件開發能力再大幅提升,推銷海外。
            在此,我們不能不提到除了上述提過的馬會投注和聯交所系統外,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八達通、機票預訂等,一直是香港科技人引以為傲的系統技術和支援,而且在某程度上是舉世無雙的。這些成功可靠,及可持續性高的系統靜靜地與香港人共享多年,而且開發過程中並沒花過納稅人一分錢的純商業活動,反襯出香港特區政府的科技策略(2008年的數碼21)的鴻圖,在執行上的落差。對我個人而言,有些更是流於自我綑縛所致,厥功甚偉,但開放不足。
            香港科技人才臥虎藏龍,歷屆特區政府有曾認真重視過?幾個月前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還是口說支持創新科技長遠發展成為香港的優勢產業,而今天科技局還未重生,未知曾謂香港科技迷失十五年,上月在資訊科技功能界別當選立法局議員的莫乃光,面對梁振英政府管治下有何良方?(完)



       

 

Friday, September 14, 2012

現實中的人工智能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2年9月號)
            一直以來,大部分人對電腦的誤解,始於傳媒喜愛用人腦比喻電腦,或反過來說電腦就像人腦;這打喻簡化得就如把飛機當作雀鳥一樣似是疑非。

            然而,無可否認,自從電腦面世,人類一直以發展電腦功能用以模擬、取代及至超越人腦為長期目標。早在1956年,John McCarthy更鑄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一詞,帶給我們無限想像。而現實中,回看人工智能五十多年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肯定人類無比貪婪的野心和對自己思維極度神往的好奇,更帶出一個令人無可奈何的迷思:Are we intelligent enough to understand our own intelligence

 智能電話模糊邏輯

            稍為對人工智能有認識的讀者,一定熟知Marvin MinskyAlan TuringClaude Shannon等先驅為這領域作出過的貢獻,我在此不想詳述,這篇文章要談的只集中兩點:一是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帶給我們一些甚麼?二是現代AI最具商業用途是甚麼?
            人工智能發展可分兩大階段,可以用不同approach劃分。以前的所謂Classical AI,研究的取向是屬於Top Down approach,意思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例如還原「扭計骰」或下棋等,模式是從輸入每步的償罰條件限制,然後搜索下N步的可能作分析,1997IBMDeep Blue電腦就是以每秒二億步極速搜索和分析力擊敗蘇聯棋王Gerry Kasparov。這種稱為Heuristic Search的模式,正好發揮出電腦高速運算功能。表面上,這是電腦勝人腦;但想深一層,這種模式實在和智能扯不上關係,稱之為「人工智能」是可圈可點,因為這可解作不是人類的「智能」,只是「人工」的。
            姑勿論如何解說,這種歸納為Classical AI的電腦軟件,配合愈來愈快的運算硬件和栩栩如生的圖象介面,發展下來的產品便是今天最常見,帶給我們無限歡樂,刺激感官的互動電腦遊戲。同時,當我們把這Heuristic Search的模式應用到一些累積得愈來愈大的數據庫中,很自然便開發出一些稱為Expert Systems的人工智能應用軟件例如「診症系統」、「追踪系統」和「指模識認系統」等。說穿了只不過是利用電腦的搜索速度比人類快這優勢,加上一些既定的「Rules」和既有的「Knowledge」,便變成林林種種的Rules-based Expert SystemsKnowledge-based Expert Systems。電腦就儼似專家一樣,用腦「智能」替我們先把問題打散,再抽絲剝繭,用邏輯解決。邏輯解決不了的,我們便進一步採用模糊邏輯(Fuzzy Logic),強化其可用性。這些所謂Fuzzy Expert Systems,雖然名稱是怪怪的,其實早已應用在各行各業,不斷提高社會整體生產力。無論你厭惡與否,你總逃不過電話傳來「請按1……請按2……重複請按#掣」這種濫用
低級Expert Systems帶來的翳悶和委屈!吸一口氣,好消息是,我們已踏入Modern AI的新紀元!

現代版科學怪人

            在這時代,我們把Top-Down的模式倒過來,用的ApproachBottom-Up,把一些構成人類智能的基本元素加起來,激發它們長期自發學習和成長,看看它們變成甚麼。初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就像以前的科學怪人實驗,製造出一個人腦和人身!科學怪人的現實版,並不匪夷所思,亦不恐怖。
            首先,我們已知的是人腦藏有一千億腦細胞(neuron),每顆細胞外伸多條樹突(dendrite),但只有一條觸突(axon)用來聯結另一腦細胞的樹突,形成一個龐大複雜的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五十年前,腦科學家HodgkinHuxley已構思到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這概念解釋腦細胞的運作是當樹突的電化能量積累到某一伏特門檻時便會發射訊號由觸突傳去另一腦細胞,之後便回復靜止狀態(現已證實,發射的一刻還可在微鏡頭下看到)。我們正好可以用單一組軟件或電路代表一腦細胞,模擬all-or-nothing(發射或不發射,01)的模式,建構出一個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今天的ANN,我們只是用數十至數百個單元組成,和活人的一千億腦細胞當然無法可比,然而,我們已踏出了第一步,而且從中獲益良多。
         這種從衆多輸入訊號(Input)在網絡中互相影響後輸出(Output01的模式,我們稱之為Perceptron。我們再運用大量數學理論包括最多用到的數學統計學、Hoeffding InequalityVapnik Chervonenkis Bound運算、LinearLogistics Regression等推理引證,加上大量叠算(iteration)結果支持,現今已足夠證明在Modern AI領域中電腦是可以模倣腦細胞從經驗中學習,暫且不會理會這學習模式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樣,Machine Learning是可行的!而且這突破已開始應用在日常商業社會中。
            三年前美國租影碟公司Netflix用了這種技術,讓顧客租碟同時向推薦一些其他大可能也是他們的心頭好,令每年營業額增加一成多。阿馬遜和很多零售業亦早已採用這種總稱為Recommender的軟件促銷,效果非常理想。其他的例如在醫學上,從數百萬個心臟病人,數百個病發成因找出最高比率的;經濟上,全球各國信貸風險評估等等。總括來說,這新一類Model AI軟件,在今天大量從網絡中累積到的數據的所謂Big Data年代,隱藏著全球人類行為的模式,Machine Learning軟件就是在其中尋寶,Googlefb這類網上巨擘,定必不會漠視這龐大商機。
            在此,我得要強調Machine Learning絕非是一般的searchingmatchingtestinginformation retrievalStatistics Model模式,而是凡藏有Pattern的大量數據,電腦便可從中發掘。發掘甚麽?Learn到甚麽?卻不需要任何預設大前提,是屬於Data Mining範疇中最具威力的一種工具。
            這種在嚴格數學理論管轄下的「自由思想機器生命體」出現,除Perceptron外,還有最尖端的Genetic Algorithm Hardware & Software Agent的不斷演進,Modern AI說是賦予人類作重大決定時提供一道通往未知的大門,和接近預測未來的能力,絕非天方夜譚!(完)
 

人類文明就是Apps文明?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2年8月號)


            今年三月, Peter Thiel在史丹福大學和我的偶像George Gilder就〈The Prospects for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Growth〉議題進行了一場辯論。前者是行年四十四歲成功企業家、PayPal的始創人、對冲基金經理、創業資本投資者(fb的早期投資者之一)、慈善家和信奉自由主義的史丹福大學畢業生,而後者乃是年屆七十二歲、信奉馬克斯主義的美國「科技烏托邦」作家,被視為繼承商管學一代宗師Peter Drucker的科技先知。

            辯論可觀性之高,乃是由當世兩代分別是科技實踐及理論學者發表對現今科技如何影響將來經濟發展的真知灼見。而啓發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這辯論的內容(有興趣讀者大可在網上觀看),而是辯論後台下學生的一個提問:Apps會不會是科技革命的一部分?
            眾所周知,我們日用的Apps是智能手機催生的軟件產品。我們不用追究先有Apps才有智能手機還是反之亦然這雞與雞蛋的問題,我們只要知道Apps的確為很多人帶來生活上很多方便,到了今天,甚至一些人一天沒有Apps可用,就算不是活不下去也會覺得坐立不安,甚至焦慮憂鬱起來。
            Apps 是甚麽?狹義的說法,Apps 就是我們以前家中和辦公室內的電器用品,普通得例如計算機、時鐘、收音機、錄音機、唱機、電視機、相機、傳真機……等,電腦把它們的功能變成免費軟件,濃縮在褲袋中的智能手機內,隨時隨地可以打開來用。Apps意想不到的效用,更是它無窮地發揮著威力無比,鋪天蓋地的漲力和感染力,一些以前沒有人認為需要隨身携帶,卻「叫起手要有」的工具例如字典、黄頁、地圖、遊戲機、探熱針、觀星儀、衛星定位,網上股票買賣、投注、交易…… 等和一些新奇得你能和未能想像出來的工具和消閑玩意,通通變成你的全天候手提裝備!今天iOSAndroidApps估計已多達一百萬,免費的佔約九成(雖然這九成中的九成對我沒用),推算全球有二百五十億次下載。
            廣義些來說,Apps 就是把網上大部分的應用移到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而且大部分都是免費或收費不高的。今天,Apps對傳統經濟模式的衝擊已明顯不過 —— 廉價軟件取代了本來要製造出來的昂貴日用品,和蒸發了中間的交易費用。然而,全球製造商並沒因此倒閉,這不過是消費模式的轉移,帶動企業和製造業經濟新景象。
            舉一個例子:很久以前,一個窮孩子醉心科學可惜買不起一部可携式科學計算機,今天在智能手機上有免費Scientific Calculator Apps可以下載,但這一代還有窮孩子依然窮得買不起智能手機。這說明甚麽?這說明用Apps也要有起碼門檻,只不過這門檻不是像以前遙不可及;與此同時,Apps激發製造商生產出愈來愈平的智能手機,深化Apps的滲透力,令人類競爭白熱化,加快經驗累積與及體現無盡要求。這也可以解釋到沒有Apps之前的日子我們是怎樣過,就是之前我們熱愛科技可以安份守己,只要努力, 貧富差別不大;今天是追求愈來愈多方便 —— 也就是愈來愈多Apps、其他科學應用軟件、運算愈來愈快的電腦和高速網絡。窮孩子裝備不夠人多,在科技跑道上是沒有龜兔讓賽的!
            到此,讓我回到上述辯論後學生對Peter ThielGeorge Gilder的提問:史丹福學生可稱得上是AppsmaniaApps狂熱者),你認為Apps會不會是科技革命的一部分?
            George的見解是Apps的發展是令人驚異的,寫Apps所需的技能、取向和訓練絕對有價值,這是個好現象,然而,他覺得這裡明顯地有個侷限,如果我們以為未來世界甚麼也不用做只是等下載新Apps,這策略顯然不智。
            Peter再補充說我們不能夠對個人喜好作審判(不要忘記,Thiel是自由主義者),但他還未搞清楚這麽多人花這麽多時間寫Apps是不是對,已知的是他們大部分付出的和經濟收入沒保證,他不禁要問難道世上沒有更值得他們做的事嗎?這好像是問為甚麽全部火箭科學家非要走進華爾街不可?火箭科學家可真的替投資者發達,但他們以後還懂不懂造火箭?他們的資格還可不可以被航天局承認?真實世界充滿著很多制肘,在數碼、虛擬、金融和電腦世界中也是,寫Apps也許很大可能帶給一萬五千名史丹福大學準畢業生優厚的工作,但這是否足夠把人類文明推上另一層次?
            聽了這句話,我腦海中馬上浮現另一個問題,甚麼才叫人類文明另一層次?用Apps打遊戲機,買賣股票,看電影,閱讀賭波賭馬……表面上來看,Apps只不過令人類資訊更發達,流動性更強;說得現實些,PC的出現就是把本來該在辦公室做的工作帶返家中做,發展到今天,Apps把連應在家中做的工作和娛樂也一併帶到街上做!而且,你在那條街做也躲不了(天上二十多個通訊衛星把你坐落地球那經緯度計算準確到小數後七個位數字)……,這便是今天人類文明的一個層次嗎?但這是不是人類最終的選擇和需求?
            20118月我在這欄的一篇〈科技追不上我們〉文章中我說過:「未來世界科技肯定是繼續滿足人類的需要為大方向!而大欲就是人類最終的需要……《禮記 ∙ 禮運》中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萬年不變。這樣推測下去,食和性,就是科技最終的未來!」
            沿著這層次再推想下去,啊!莫非Peter口中的疑問「Apps是否足夠把人類文明推上另一層次」就是要解決人類食和性的需要?如果我們的Apps可以連食物和性洩工具也可以下載,隨時隨地包括在街上也可解決,就是另一文明層次?
            還是再要等若干年後,人類不用工作,不用思考,不愁吃喝玩樂,一切有機械人和Apps代勞;人類回復了童真,沒有經濟壓力,沒有政治鬥爭,沒有戰火洗禮,人類文明就是Apps文明,今天史丹福大學Appsmaniac學生成功把Homosapien進化成Homo-Apps,才算是科技革命的一部分?(完)


微軟「蒲頭」— Surface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2年7月號)

            二十多年前當我擁有第一部流動電話,我在想:如果將來連我桌上的PC也可以隨身携帶,兼可以打電話,多好。當時我的想像力只到此為止,因為電訊數碼網絡時代還未來臨。
            後來出現了一種叫做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的產品,很多IT人都以擁有一部為榮,但我沒有買,因為秘書就是我活生生的私人助理(但我還是隨身携帶某大保險公司每年年終送給我的精美袖珍記事簿一本,以備秘書不時請例假之需!)。PDA當然不能替代秘書工作,倒是從那些年開始,我們便把秘書「升呢」,尊稱她們為Personal Assistant
            之後一切是歷史。PDA無疾而終,反而流動電話發展一日千里,每個電話已具備PDA功能,加拿大的黑莓更極速脫穎而出,成為行政人員必備身分象徵,一時無倆。而同期間,桌面PC開始變輕變細,人們一窩蜂轉買可携式的Laptop NotebookNetbook,方便各處Wi-Fi上網,而我亦加入SOHO大隊,家不成家,家已變成Home OfficePersonal Assistant當然不復見了。
            2006iPhone令人眼前一亮,奠定智能手機規格,隨後2010年初蘋果再推出平板電腦iPad,令我一度誤以為願望成真。奈何iPad不是電話,更不是PC。(美國有些大企業更「叻唔切」,買iPad代替 PC,以為慳得就慳,怎料及後因網絡保安和軟件兼容等問題弄致得不償失。)
            然而,蘋果單憑這兩產品,一手打造出一個數以百億美元計的新市場;Google隨後推出Android作業系統,採用OEM模式,集全球生產力製造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絕地反擊搶灘成功,把這塊餅不斷擴大,這就是今天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生態。而PC的生態,卻是一池死水!Ultrabook算是最新穎的了!奈何,一部真正PC-Mobile device還未出現!今天智能手機汗牛充棟,但沒一款是PC-Mobile device!三星Note是最接近的了;雖然用一部高速notebookSkype也可以勉強說是,但輕便不夠平板電腦輕便,價格還異常昂貴。
            我的天啊!我二十年宿願未圓,為什麽?原來樽頸源自微軟。一說到PC,就是微軟天下。估計全球Windows用戶已超過十二億,替微軟開發應用軟件公司亦不下一百萬間。微軟不「蒲頭」,甚麽也作罷!上月,微軟Surface出來了!微軟發布這消息,我不禁快速重温以上一段歷史,一方面令我感受到consumer enterprise市場的分別可以是如此之大;另一方面,微軟終於正式宣布踏足PC-Mobile市場。剛公布的兩款SurfaceWindows 8 RT Pro),更可視作日後微軟產品的分水嶺。這是微軟首次包攬硬軟件生產(如果不計XboxKinect的話),打破以往「你賣你的硬件我收我的軟件費」的生態,盡露一網打盡consumer enterprise市場的野心。
            Consumer市場一向是蘋果最熟悉和拿手的,因為它設計專針對用家的特性和喜好,只管「有型」,上網方便,有電郵可用,有電話可打,有音樂可聽,有YouTube可睇,有Facebook可上,有文件可讀,有apps可玩,有相可影;還有,什麽都要快,操作要簡易,長話短說,不用傳統打字長篇大論,不用深思熟慮,講完算數……,所以往往擊中consumer 客戶的甜點。
            而身為既得利益者,一向以enterprise用家為主的微軟,認識到這市場要求剛剛與consumer的相反。新產品最重要的是可靠性、認可性,可升級性, backup不可少,用家不費吹灰之力便能轉移運作所有日常必需的specific purpose應用軟件和滿足到IT部門經理的安全要求。所以Surface沒放棄傳統鍵盤,而是把它變成色彩繽紛「有型」的保護封皮,集平板電腦和豎高後像Notebook於一身,今番可謂微軟老驥伏櫪,改良你的皮,用我Windows 8的心,目的只有一個 —— 微軟要持續賺錢,產品必須一擊即中,取悅全人類!
            三十七歲的微軟,一直只賣軟件,每一台PCWindowsOffice可帶來約78美元利潤;而蘋果用的是機貴軟件平的模式,賣出一台iPad硬件可賺195美元。雖然PC的銷量比iPad大,但全球平板電腦銷量近幾年激增,此消彼長,微軟不能再漠視這被蠶食趨勢。至於推出Surface Windows 8和改變生態模式可能引來一些PC製造商例如HPDellAcerNECFujisu等不滿,但長遠來說,微軟這策畧不單是針對蘋果的iPad,其實是挑戰Google和一眾Laptop機種,維持Windows的市場佔有率優勢,況且,以上的PC製造商暫時沒其他選擇。
            再往前些看,很多人忽略微軟的秘密武器。將來PC-mobile市場的擴張,很大程度上有賴Cloud Computing為主要支撑骨桿。原因是PC內的記存和儲藏量,任你怎增大也只屬局部性(local),要滿足人類無止境的儲藏和運算要求,雲端Server是最終方案。而我們不要小覷微軟表面上是一間PC軟件公司,這只是冰山一角。早在二十多年前微軟已開始投資在Server 和雲端技術,可以說是雲端運算的先軀者,今天已擁有一大羣分布全球各地大企業客戶,每天必須倚靠微軟可靠的資訊通訊服務才得以正常運作,這是很多IT行外人不知道微軟此種軟實力,比任何商業本錢更珍貴。
            微軟能否憑即將推出SurfaceWindows 8統一天下,沒人說得準。據Gartner的估計,2016年微軟在平板電腦市場中將從無升至第三位,智能手機升至第二位。最詭譎的是,就算我很快便可擁有渴望了二十多年的PC-Mobile device,我已不再是一個執着的enterprise customer,變回一個只需要一部普通智能手機的消費者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