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11, 2013

新書Breakpoint讀後感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3年11月號)

BreakpointWhy the Web will Implode, Search will be Obsolete, and Everything Else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echnology is in Your Brain是一本奇書,亦是我認為現代IT人,尤其開發Apps的投資者必讀之書,何解?

大衆中的小衆

先讓我三言兩語述出書首開宗明義指出的兩條大道理,就是「三個臭皮匹,勝過諸葛亮」和「物極必反」!這兩句連小學生也懂的中國成語和民間智慧有甚麼出奇?出奇的是作者用生物生態循環,大如馴鹿在荒島中自生自滅,小如螞蟻群(Ant colonies)求生和繁殖本能,與及更微小的一千億腦神經元在腦袋內構造出無比複雜的網絡,解釋單一個體的求生智慧可能很低,甚至低至零,但當一旦結合成群,不知何解,智慧便自自然然從網絡中洐生出來,網絡才是智慧!今天把十億人類連結起來的互聯網,正正是例子之一(「三個臭皮匹,勝過諸葛亮」)。然而,這些網絡智慧,通常會超速膨脹到某一規模,便會反方向內聚壓爆(Implode),作者稱之為破折點(Breakpoint),然後萎縮(「物極必反」)。

作者再大膽預言,現今不停膨脹的互聯網絡很快也將遭同一命運!而搜尋器包括Google和社交網Facebook如不更新變型,日後亦會遭淘汰,將來所有你需要知道的資訊已在你腦袋內!這亦是此書的副題。

在此,我必須簡介一下作者的履歷。他早年在美國私立名校Tuft University Brown University修讀心理、腦神經科學和人工智能;之後再往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進讀商管碩士。四十歲前已成立了超過十多間科技Startup公司並成功推到NASDAQ上市。他現為The Dun & Bradstreet Credibility CorporationBrainGate公司的CEO,主要是提供網企融資和顧問服務。他從腦神經科學出發,深明科技與金融財經彼此配合得宜才能在IT領域大展拳腳。加上身體力行,全身投入企業集資業務,是大衆中的小衆,亦是小衆中的大衆,歷年對大大小小成功和失敗的科網股瞭如指掌,累積對科網未來發展的洞悉力,非行外人可比。2009年在他寫的一書Wired for Thought: How the Brain Is Shaping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中已可見一班。而最新這本Breakpoint,就是他對科網的未來作出一些如上的預言。

 

  太多「朋友」會出亂子 

 

這裡必須要澄清的是,Breakpoint這現象絕對不是壞事,相反地,每個成功的新科網或App,都希望能在最短時間內高速膨脹達到Breakpoint,證明其受歡迎程度,然後「物極必反」,但反完之後又點呢?對不起,中國成語再沒告訴我們。須知道,中國絕非科學之鄉,幾千年下來,中國成語俯拾皆是,惟系统和應用性付之闕如,且看每句成語背後皆可出找一句與其對立的,而中國哲學家往往愛以玄之又玄,自圓其說:「大道理我已講完,之後閣下得失如何,要看你的命數了!」或者一句「宇宙萬物盡在不言中」便行人止步!

本書作者身為腦神經科學家,當然不會來套像江湖術士的,他也沒有水晶球在手,但依然能告訴我們一些技巧,如何令科網或AppBreakpoint之後止跌,從而達到持久平衡(Equilibrium)狀態。書內,他亦沒有用艱深的數學模式來證明一些甚麼,他只是基於很多觀察生物生態循環的當代學術研究,來推測科網的未來。

例如:蟻群大到一定程度,它會自行分殖出不同colonies以保持正常運作; 2007Facebook出現時,MySpace全球已有一億用户,Facebook後來追上,因為Facebook花了五年時間,從迎合到一半哈佛大學師生以上的Network要求開始,逐步開放給其他Ivy League學校使用,之後給全美各大中小學,再之後才讓任何人可用,從美國本土衝往全世界!換句話說,FacebookNetwork of the Networks,前Network者是指科網,後者是人脈網絡!這模式對Apps開發者極具參考價值——成功的科網或Apps並不是一步登天的。

接下來,與蟻群一樣,Bigger is rarely better in the long run。作者認為太多「朋友」定會出亂子,Facebook必須及時限制人數。他從英國人類學家Robin Dunbar研究人類社交能力得出來一個數字,150位「朋友」是我們一個普通人能應付的極限!Facebook如今平均是262人,已過了Breakpoint,所以提出Facebook亦應採用普遍的Freemium策略,先Free後收Premium,與Facebook堅持的It’s free and always will be相反。LinkedIn現有二億用户,採用的是Freemium策略,追求重質不重量,同時把「朋友」之間相隔層數(degree)減至最低,目的是達到持久平衡。這也是說,科網或App達到Breakpoint,之後的關鍵是重質不重量。

另一方面,作者在書中往往用腦神經元網絡與互聯網作比喻。其中一點很多人誤會的是以為人類的腦袋愈來愈大,而事實剛好相反。過去二萬年以來,人腦愈來愈「縮水」,最近腦神經學家John Hawks指出,人腦的基本生物設計原是以求生為本,不是以智慧為目的;一旦人腦進化到「夠用」階段,例如發明了火和車輪之後,不用說以後的農業和工業革命、火車、汽車和飛機,人類需要的衣食住行基本上解決後,腦神經元不增反減,也是一個避過Breakpoint出現之後可能出亂子的生物現象,腦神經學家David Gearly稱之為Idiocracy Theory(大部分人愈來愈蠢)。

 

 神的旨意?

 

作者在這裡便引伸至人工智能的領域去,他投資的BrainGate公司,正是把電腦蕊片植入人腦的一種最先進科技。始初是在頭臚外接收腦電波,協助癱瘓病人控制義肢,恢復行動上的不便;去年底,首名植入電腦蕊片的病人用意志聯上互聯網實驗令人看得咋咋稱奇,科幻小說常用的題材如千里眼、順風耳與及心靈遙控等等的ESP特異功能就像近在咫尺。看看最近的Google Glass,互聯網就在你眼前出現,不就是人腦和電腦生理互動的消費品雛型嗎?

一間叫SmartCap公司生產頭盔,能檢測長途司機的腦電波,如有薰薰欲睡的馬上發出警號;另一間叫Emotiv的頭盔,令你在腦海內玩網上遊戲,……這樣發展下去,讀後我不禁要問一個哲學或甚至是宗教問題:將來的人工智能和人類與生俱來的智能的區別無可避免模糊起來,當我們還未弄清楚人腦怎樣思考的同時,電腦科技已入侵我們腦袋不斷改善我們日常生活,是證明人類無能?抑是一小撮在地球進化了二萬年的Homo Spiens,正在運用其超智慧提高全人類智慧?神的安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