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5, 2014

怎創新?— 新書〈The Innovators:〉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4年11 & 12月號)

我在此欄多次提到創新,最近一次是本年六月的一篇〈創新、科技,甚麽局?〉,文中提到「...... 就算飽覽全球有關發明和發現的歷史書,也不會找到(怎創新)答案。希望今年十月出版的新書 The Innovators: How a Group of Inventors, Hackers, Geniuses, and Geeks Created the Digital Revolution中找到些端倪......」。這書出版了,我第一時間搶讀。

作者乃是喬布斯生前授權他寫傳記〈Steve Jobs - a biography〉的Walter Issacson。原來這位當代著名傳記作家,十年前已開始寫這本新書,企圖勾劃出Internet誕生背後歷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但訪問蓋茨時,他勸作者一定要加一章有關Personal Computer的。至2009年,喬布斯自知時日無多,懇求Issacson暫停工作,專心為他寫個人傳記。於是,傳記出版後他才繼續完成這書,主調不再是以一個人物為中心,而是一本記錄當代電腦、軟件和互聯網誕生的歷史傳記;當然,吸引讀者的,還有如副題所述,背後一大群Inventors, Hackers, Geniuses, and Geeks的來龍去脈,如何促使這數碼革命大時代來臨。

這書明顯是作者獻給為這革命付出過的一些Unsung Heroes,包括最早期發電腦Colossus英國的Bletchly Park團隊;最早六名女性programmers:Jean JenningsBetty SynderMarlyn Wescoff、Ruth Lichterman、Frances Bilas和Kay McNulty ,她們都是負責program ENIAC的功臣,Betty更是協助Grace Hopper發明COBOLFORTRAN者;而Robert Kaln Vint Cerf,就是今天簡稱InternetInternetwork)和TCP/IP的始創人。

不說不知,今天我們日用的Mouse早於1968年已面世,發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同年他更是用Mouse示範oNLine System首人,這示範被後人稱之為Mother of all Demos!Alan Kay看過後更稱這突破有像摩西打開紅海。還有全書由頭到尾作者也提到的Vannevar Bush,他是MIT教授,1931年創造了第一台Analog Electromechanical Computer - Differential Analyzer1945年已發表文章〈As We May Think〉,構思未來人類的一件個人用品Memex,就是今天的Personal Computer,和預告像今天Wikipedia的出現!另一人物乃是Internet之父J.C.R. Licklider,他一生中兩大貢獻:宣揚分散資訊透過圖像人機介面令任何地方都能發放和接收,與及以軍官身份在ARPA(美國高級研究計劃署)創立ARPANET,奠下今天Internet的規範。

全書人物太多不能盡錄不過,最重要的是這群幕後英雄一點一滴的創新,累積而成這數碼革命基石。作者從1843Ada Lovelace女伯爵以Poetic Science作為電腦誕生雛型揭開序幕,亦以Ada主張的人機共生論(Man-Machine Symbiosis),一百七十年後今天依然視為是人類之未來作結。全書只分十二章,由電腦、編程、原子粒、微晶片、電子遊戲、Internet、個人電腦、軟件、上線,說到Web,將七十年來資訊科學和技術發展史上重大的里程碑和人物,快速在創新領域中穿梭。姑勿論讀者對科學和技術認知深淺,只需翻十幾頁也可意會到作者的筆觸是以人性為出發點。創新者之間勾心鬥角,你追我逐,雄心壯志,能人所不能,突破前的機緣巧合,前因後果,偶有功敗垂成,偶有捉鹿不脫角,盡在字裡行間。

讀完這本書可找到創新良方?學到甚麼?以下五點是我看到作者歸納出來的:

一、創新不是一個人獨坐家中一天突然電光閃石一刻爆出來;二、創新除不能單憑一己之力實現,還絕對講求配合,包括環境政勢和共事人配合;三、真正創新者大多具揉合人文和傳統科學性格;四、創新離不開鐵三角:軍事、大學和私人企業支持,背後還要有目的和五、創新有時敵我難分!以下逐點詳述。

首先,我們愛聽牛頓在樹下被蘋果跌中頭令他發明地心吸力理論故事,也愛幻想坐在家中腦袋的電燈膽突然亮起,好聽但是錯的!自古以來,創新都是Collaborative Creativity成果,一代一代的傳下去。而且,問誰發明第一台電腦也沒意義的。然而,我相信科技人一定會爭論過這問題。一開始當然要弄清楚甚麼叫電腦。作者引述二戰時美軍每裝上一枚導彈之前都要運算好幾千條微分方程才能發射,於是軍隊徵召了一百七十名唸數學的女性,日計夜計都要個多月才完成,當時那些女性也叫做Computer

Computer最廣義的定義,就是從算盤到現今的智能電話包含所有的一切;而最令人接受的是,電腦能沿用到今天的結構,便是一副可以編程、具儲存和運算功能的電子設備,所以追溯上去的原型,第一台算是1945Mauchly-Eckert ENIAC了;但他兩人亦不算是最先發明者,他們可以說是經過和很多人討論後或甚至看過一些雛型,再憑一點天時地利條件包括最重要是獲得軍方信任和提供資金才得以完成。而後來申請專利時更被 John Atanasoff阻撓(下再述)。創新專利和版權訴訟從此由第一台電腦出現隨之而來,無日無之。2011年,蘋果和谷歌花在打官司費用比在開發新產品上更高,創下新紀錄!

其次,創新除不能單憑一己之力實現,還絕對講求配合,包括環境、政勢和共事人配合!最佳反例子是早在1939Iowa State教授John Atanasoff單獨設計和製造了差不多完成的第一台電腦,但因無人協助打卡輸入,最終儲在地庫成廢鐵,其後更控告MauchlyENIAC是抄襲他的意念但失敗。

另一諾貝獎得主原子粒發明人William Shockley性格倔強,不合群,獨自開公司生產,失去與Robert NoyceGordon MooreFairchild Semiconductors成功組合。之後八Fairchildren另起爐灶成立Intel,適逢工業需求激增,加上Andy GrooveNoyce Moore之間起了夾心作用,Intel像中三重彩(Trifecta, 作者特用這字),延續發明半導體和微蕊技術,1971年推出全球首枚微處理器4004,再多年來憑Andy Groove團隊不斷的創意,打敗後上的競爭對手,至今執全球微處理器市場牛耳!(下期續)

創新的背後 — 新書〈The Innovators:〉

上期說到新書 The Innovators: How a Group of Inventors, Hackers, Geniuses, and Geeks Created the Digital Revolution談及創新不能單憑一己之力實現,合拍夥伴(Pairing Visionaries)非常重要,例子甚多。
 Bill Gates 沒有比他大兩年的Paul Allen難兄難弟式扶持,他們不會挨更抵夜寫program來玩;熟習寫BASIC語言之後,沒有Steve Russell啟發他們自學Assembly Language,他們不懂開發BASIC interpreter,賣給第一台Personal Computer AltairBill Gates 沒有比他早畢業的Paul Allen做先頭部隊,到Albuquerque投靠Altair公司,他不會還差兩學期便在Harvard畢業,卻想也不想飛去和他會合開創Micro-Soft。順帶一提,Micro-Soft初期另一合作伙夥Kent Evans,若他不是堅持要去攀山,意外身亡,今天也應是舉足輕重人物之一,時也命也。

之後Allen負責獻計,Gates埋頭努力執行。及後,IBM推出Personal ComputerGates把握了一次天載難逢的機會,和IBM合作,提供BASIC interpreter,但當時Gates沒寫過OS,便介紹IBM找當時執PC OS牛耳的CP/M發開商Digital Research,還親自打電話叮囑他老友Gary Kildall好好接待IBM,但Gary身在外地,由他太太Dorothy接見,結果因她不敢和IBM簽保密條約而告吹(此倒米行為乃被視為電腦史上捉到鹿不懂脫角最經典個案,與Xerox平白把自己無價研究成果雙手拱讓別人並駕齊名!),而Gates則夠膽硬食,連忙只用了五萬美元買下一小公司Seattle Computer Products員工Tim Paterson寫的Quick and Dirty OSQDOS),叫他改寫,十畫未有一撇便膽粗粗和IBM談判,結果連OS也「啃埋」,給IBM專用的叫PCDOS,留給自己再賣的叫MSDOS,再演變後來的Windows,歷史從此改寫,老本食到今天。

無巧不成話,當初電子工程師Steve Wozniak亦是找到Steve Jobs,憑Jobs的創業精神,把他一直認為一件應該供諸同好的工程設計圖變成產品,從而創業。當然,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偉大公司始創後踏上成功之路,最初的拍擋總會合久必分,AllenWozniak也是一樣,之後便靠第二波組合例如微軟的Steve Ballmer和蘋果的幕後投資者兼顧問Mike Markkula

那邊廂和Bill Gates同齡,在倫敦出生的Tim Berners-Lee進了CERN當顧問,CERN就像迷你聯合國,全球不同國家種族科學家共冶一爐,怎把他們獨特的思維聯在一起為共同目的作研究,需要是一個Protocol,令每人都可以分享到連結分佈在CERN內大量不同個人電腦資源,於是構思了一種運作模式叫Remote Procedure Calls,程式在一台電腦運行的同時,可再到另一電腦找subroutines,這便是今天我們熟悉的Uniform Resources LocatorsURL),從而再發展出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和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HTML),方便寫不同應用介面。與此同時,在CERN工作的另一比利時工程師Robert CailliauHypertextInternet結合,更用他敏睿的外交手腕,說服CERN這巨無覇機構肯撥資金開發當日他倆稱之為Mine of InformationMOI,法文解作me)系統,最後定名為WorldWideWeb。又一例證,沒有CailliauPairing Visionary,今天的WWW不會出現。

當然,在美國伊利諾州大學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 (NCSA) 的研究小子Marc Andreessen功不可沒,他非常認同Tim Berners-Lee的概念,與另一出色編程員Eric Bina寫出一套簡易上手的軟件圖像介面可供任何硬件、任何OS使用,這便是歷史上第一個Browser,Mosaic;他決定開放讓全球人免費下載,從此Internet Web Browser奠定了標準模式。

再要提到的是,WWW吹遍全球有賴電訊商開放。歷史上可能遺忘了Al Gore 父子的努力,可能他父子倆深深受到六、七十年代嬉皮文化科技人Stewart Brand說過的一句話Computers did more than politics did to change society影響,他們從1986年已提倡Information Highway概念,一直在國會反對電訊商的壟斷行為,令他誓意促成著名的September 1993立法,打破AOL長期壟斷局面(之前,接駁任何非AOL指定的通訊產品均屬違法)。又一證明,資訊技術之能遍地開花,非要民主開放政府支持不可!

及至Larry Page Sergey Brin合作的Pairing Visionary故事,和Google的由來,讀者當然已耳熟能詳,在此不贅。

接下來說到真正創新者,大多具揉合人文和傳統科學性格,作者最初引用十九世紀的Ada Lovelace女伯爵。她爸爸是詩人,媽媽是數學家,她思維成長於穿梭在文學與科學之間,令她成為創造Difference Engine Charles Baggage助手,令她寫出奠定日後何謂General Purpose Computer 的著名文章,Notes

另外,Fairchild Intel始創人Robert Noyce喜愛無樂器伴奏合唱(madrigal),沒背景音樂,沒主音十二部多重唱,意境是美妙和團結的。正如微處理器一樣,過億電子在縱橫交錯的微線上各自奔馳,雜亂中帶秩序奏效。

喬布斯的恩師Alan Kay也喜愛音樂,他爸爸是科學家,媽媽是藝術家。他說從小便在充滿創意環境長大,懂得用不同方法表達外觀世界,直到現在,他也分不清甚麼是「科學」,甚麼是「藝術」!喬布斯也是受字體藝術所影響,所以堅持推出Macintosh一定要加上以線條繪出字體功能,從而打開一個嶄新的桌面印刷市場。

可以說,差不多全部在電腦科學的創新者都與人文學,尤以藝術結緣,不知兩者有何明確關係,最接近的解釋當然是因為電腦科學成果的用家離不開人,所以了解人性就是創新之源,作者稱之為Technotribalism一族

回到現實,我們不能忽畧,創新離不開鐵三角:軍事、大學和私人企業支持,背後還要有目的!創新沒錢萬萬不能,拿錢一定要有人支持,支持者一定有目的,這是鐵律。而首台電腦出現,美國就是為了增加軍事實力,投放大量資源給賓夕凡尼亞州大學研究和製造出來,後來才由當時的大企業如IBMSperry Rand研發下去,催生一個新工業。
現今,創新途徑有三:一是像以前問政府拿資助和當協調外(Licklider Bob Taylor Larry Roberts正是當中表表者);二是來自大公司的科研部,例如Bell Lab PARC和私人企業包括Texas Instrument Atari Microsoft AppleGooglespin-off出來的科研部;今天還有第三類,稱之為Commons-based Peer Production,由平民在網上合作開發,例如Linux GNU/Linux Wikipedia Firefox OpenOffice等,其成果大多是免費的。這另一途徑,嚴格來說,是站在「創新製造財富」的對立面,反對的辯論一直是堅持「創新是為人類帶來福祉」,必需免費公開,才能集民間智慧。一旦沾上經濟染汚,結果一是定有人中飽私囊,二是窒礙創新。這種Open Source模式能否成為主流,我看還言之尚早,理由容後可另寫幾篇文章。

最後,有趣的是,創新有時敵我難分。這裡我用一樁流傳出來Jobs Gates的軼事對話作結。話說Windows推出當天,Jobs大發雷霆,召Gates到辦公室,破口大罵:「我信你,採用你的BASIC interpreter,但你的Windows竟敢抄我的OS!」Gates反駁:「你的不又是抄Xerox的嗎?」Jobs引用畢加索名言理直氣壯答:「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Gates卻滋油淡定回應他:「我們不如咁睇,我們大家都知道有個有錢佬住喺附近,有晚我想去偷佢架靚電視機,點知入到去才知道一早被你偷咗!」(完)


(後補:書中加插很多張歷史性插圖,其中一張微軟公關曾禁止採用的,是19771213Bill Gates 在新墨西哥州Albuquerque市開快車被捕後在警察局拍的正面犯人相,但據知本書出版商獲Albuquerque市警察局批准使用。其實此難得一見Bill Gates Mugshot,在網上流傳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