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4, 2015

這是我們公司規定!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5年7月號)

電話傳來預錄聲:「...... 以下對話有可能被錄音。」

這句話我們都聽過。目的是甚麼?我們都順解為該服務公司管理層可能須要用這些錄音去評估接聽員服務態度,或在對話中雙方有甚麼承諾萬一將來引起糾紛可以錄音作準(尤以電話投注最關鍵)。而香港法例規定電話錄音必須經對方同意方為合法。

今天我為了一件小事情投訴某電訊公司,播出以上聲明後,真人:「喂!我叫Doris,先生貴姓?請問有乜嘢可以幫到你?」

「我姓劉,你的聲明我知道,但我不肯定這刻你有沒有進行錄音,請問我可不可以用我的裝備將以下的對話錄音?」

Doris猶䂊只一秒,勉強答:「如果你鍾意也可以吧!」

「多謝你,讓我告訴你,這是我今天打第七個電話來投訴同一件事 .....」一如以上六次,我再被打斷:「請問乜嘢事?」

「現在我覺得乜嘢事唔再重要,我可不可以要求你在以下對話中不要說出『對不起,這是我們公司規定』這句話?」

「為甚麼?」

「因為我已把那件事對你們六個不同的接聽員說過六次,輾轉之下換來的答案最後都是『對不起,這是我們公司規定』!」

「劉先生,那究竟是甚麼事呢?」我相信已把Doris好奇心推至極點。

「對不起,你還未答應我不說『這是我們公司規定』,我直接寫投訴電郵給你公司吧!」

                            * * * * *

我的投訴是我的流動數據用量剛在月結前一日耗盡,要購買額外用量但只能用一日,不能累積至下月。

                             * * * * *

我為甚麼在此要寫這鎖事,只因我想帶出一點:以為商業社會萬事都有規定是錯的,所以每次聽到任何行業服務員拋出一句「這是我們公司規定」我便即時心火盛,因為規定百分九十九都是人為的,不是絕對一成不變的。老人院阿婆赤裸等沖涼豈能一句「這是我們公司規定」便可免責?所以不同國家政體,法治也好人治也好,都需要有法律去管治人民,規定是由不同國家法律伸延出來的,當然有些我覺得合理你或許覺得不合理,但放諸於法治之下商業活動上,不是法律規定自由度全以供求為基礎。

用師奶會計銖錙必較心態去營運企業一定不能長久,尤其通訉和軟件產業。我用二十八港元買區區200M數據用量只能用一天,相比能累積至下月電訊公司有何巨大損失?我付了二十八港元只用了100M我是不是損失了十四元,非要漏夜不眠故意在家也不上Wifi下載電影耗盡數據用量才稱得上是精明的消費者?這些上世紀迂腐想法在今天數碼年代還有不少人認同,弄致服務供應商往往與消費者對立,除非出現極端供求懸殊局面出現,例如iPhone6,我公司規定就是這樣,你可以買你可以不買!副作用是帶來「平行貿易」和滋生一些貪污活動!因此,鼓勵競爭,打破壟斷在數碼年代愈顯重要。

反譏來說,壟斷卻是數碼產品最佳成績表,為衆馬首是瞻。看看Chrome、Firefox、IE和一切免費瀏覽器不是以說不出口的壟斷為己任?說穿了,達致壟斷最有效和subtle的手段是親民,人性化,令你戒唔甩。反正大部份軟件都是免費的,誰能給用家一個關心朋友的感覺才有機會發展下去成為知心密友,或許最後成為終生伴侶!反之,要付費的供應商服務令用家反感,蟬過別枝不用話下。

成為「終生伴侶」個人其中一例子是Amazon。未有電子書前一次購入幾本書,收到兩本相同但我只訂了一本卻收了我兩本書錢,Amazon二話不問(No Questions Asked是美國信心保證例牌)便把我多付的錢退回下次用,多了的書不用寄回。有了電子書後,一次我買了的書一分鐘內已到,打開閱讀時收到電郵說我的信用卡過不到數,請我盡快處理,但你仍然可以放心享受讀這本書。兩次都很窩心,因為我感到Amazon很大方和信任我,我不是騙子。再看看Amazon Web Services短短九年間成為全球最大的雲端服務供應商,我肯定Jeff Bezos絕對不會對顧客說「這是我們公司規定」!

而今天正值絕對有資格說「這是我們公司規定」的微軟推出生死存亡的Windows 10前夕,早前傳出Windows 10 Home 推出一年內全球免費升級包括7、8.1盜版(微軟苦心稱這些盜版為non-genuine 或mis-licensed copies),初看到大吃一驚:有冇攪錯?世界變咯!微軟幾時變成這麼大愛,慈悲為懷?怎料未及對微軟一向行事改觀,微軟已改口,把用家分了Current Branch和其他類別,與及戒不甩新機OS要收費而蘋果一向免費的習慣),此舉明眼人看微軟當然是想統一天下,說出口目標誓要在兩至三年內,全球包括desktop、Laptop 、tablet和 mobile等devices均以Windows 10運作的用家達至十億之髙!

Windows 10會不會是微軟最後一個操作系統我們無法預知,今月公佈的微軟公司規定,一定即時迫使上億用家華麗轉身,因為一旦你是歸入Current Branch類別,你連拒絕升級讓別人先做白老鼠的選擇也不多;華麗與否,目前我只能說「睇下自己係乜嘢身細」,各安天命吧!

可以說,地球歷史經過十四次動物大遷徒,都是生態系統作怪,而今次大部份人類要模擬遷徒,只因為有間公司為了生死存亡規定操作系統生態,乃是錢作怪!若將來有甚麼人再敢對我說「這是我們公司規定」,我一定會破口大罵:「挑!你以為你公司叫微軟?」(完)



















人工智能危險嗎?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5年6月號)

毋庸置疑,近代發明,令人類安全些、舒服些及有趣些;但一提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會否危險些?

這疑問從霍金今年一次BBC訪問中引起,他指出,將來人類滅亡是人工智能導致的!繼之,搞完PayPal,又搞SpaceX上太空,再搞電動跑車Telsa的Elon Musk連聲附和;連Bill Gates也插句嘴叫搞AI的人小心!一時間,AI變得令人誠惶誠恐。

究竟AI 是怎麼一回事?有多危險?簡便地說,AI是人類夢想最終可以用電腦複製自己腦袋的研究統稱,涉及範疇很多,而且愈來愈多。若成功結合,那人工腦袋外觀上可以一點不像我們的活腦,但能做到比活腦更快、更好或甚至更多活腦做不來的各樣活動。於是,一般人擔心未來的AI機器人,就算不取代人類或殲㓕Homosapien這物種,甚麼工作也可找機器人代勞,Homosapien也會變成廢人!

而最早擔心的人是著名科幻小說作家Isaac Asimov。他死了二十三年,生前一本《I,Robot》書中,代Homosapien議定機器人三大「家規亅(The Three Laws of Robotics):第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包括漠視令人類受傷各樣行為;第二、除非違反以上第一家規,機器人必須遵從人類命令;以及第三、在沒與以上第一和第二規條衝突下,機器人必須保障自己存在。

Isaac Asimov小說好看是好看,但是否有先見之明我絕對有保留。現實歸現實,今天機器人原始非常,需要用得上Isaac Asimov家規我認為是杞人憂天。如對AI範疇有過深入探究,一定會相信,未來機器人不會成魔,也不會成神,頂多是我們生活中的領航狗!霍金、Elon Musk和Bill Gate提醒我們的,只不過是當心弄出頭顛狗!今年一月我寫過一篇《人有人顛,機器有機器顛!》*,AI有多危險,要視乎世界是否愈來愈多顛人!驚顛人、驚核戰、驚世紀絕症、驚外星撞地球,比驚AI可信得多。

我承認,人工智能的確帶來一些人恐慌,最直接原因是他們恐怕失掉工作崗位。這可理解,你看不久之前,公司已沒有電話接線生,印刷公司沒分色師傅,銀行愈來愈少出納員,車房師傅沒電腦不成......大部份可以由電腦代勞的工種已用了電腦,每天推陳出新的AI軟件像搶打工仔飯碗似的洶湧掩至,連現今的Fintech已嘗試用AI軟件分析金融市場走勢寫報告,睇MRI掃描也可以用3D Pattern Recognition軟件診症......這是世界工種銳變大趨勢,背後是心存賺到盡的資本家扭六壬推動,誰有閒保障工人的死活?

其次,一些人對Robotics和AI恐懼,未免有被誤導之嫌。AI和Robotics 這兩專有名詞,我從第一天(四十多年前)開始接觸到,再經傳媒斷斷續續報道,AI功能一直被吹大,機器人被神化(Robotic這字怎可譯出個人來?)。今天回想起來這亦事出有因。

其一是我們中了市場學的(毒)計!甚麼是智能(Intelligence)?今天哲學、行為心理學、邏輯學、人文科學和美學等還沒有一個統一定義,我們便可以買到「智能亅電話、電視、冰箱、汽車和一大堆乜都加個「智能亅的產品,「智能亅已搞到cheap哂!一副機器識做多少少嘢就有Intelligence,一副機器加上針對一些既定用途的AI軟件便叫機器人!真正Intelligent的是科學家、產品設計家、市場學家、廠家和商家 —— 都是人,不是產品!

把Intelligence附加在一件死物上亦很不邏輯。以前Calculator識加、減、乘、除快過人我們不會說是intelligent,但要多加些甚麼功能才合格稱得上intelligent呢?Intelligence門檻是甚麼?所以一說到AI,連甚麼是I也沒人理會實屬可笑(可悲?),但市場總愛嘩眾取寵,迎合消費者心理亦不算犯了甚麼彌天大罪嘛!

順帶一提,反而把人附加在一件死物歷史上卻有個可笑的例子:電腦未面世前,英國國防部請來一大班女人㩒計數機compute發射導彈角度,當時她們被人叫做computers —— 或women computers!

一直以來,我承認個人非常執著一般人對AI不求甚解,他們有些不時更「諗到當做到」,令我患上輕度抑鬱,直至一天看到一篇AI報道才讓我釋懷。該記者說我們不必對intelligence的定義介懷,因為Human beings are still not intelligent enough to understand our own intelligence,所以才故意前置「人工」(Artificial)一詞,說白就是假的(A貨)?這演譯一方面勉強找回人活腦的尊嚴,另一方面,又引伸一疑問:我們腦袋是不是一副機器?機器才有A貨!所以我們非要看看AI近年最熱門的研究課題 —— Deep Learning和 Pattern Recognition。

以前的Machine Learning今天說成Deep Learning,是因為處理器和連網技術比以前先進多,我們可以模倣活腦的結構,做出一個多層電子神經元網,暫時做到過十億接點(人活腦過萬億),一層一層深入下去尋找線索去認知外來物件,Deep就是這意思。去年Google成立的DeepMind和 Facebook的DeepFace,就是致力開發電腦學習和認知能力,去模倣人類活腦做到或做得不好的工作,與及挑戰一些活腦無法做到的事,即時翻譯和明白多種語言是一例子。

但始終,AI的研究大前提是當人腦是一副機器,就算將來弄出個如何迫真多功能「A貨人腦」,輔助「冇腦」和「唔想用腦」的人一切生活需要,它本體㑹有意識和思想嗎?這問題和問生命是甚麼一樣,薜定諤和Isaac Asimov翻生也想知道。(完)

*http://it-column-cup.blogspot.hk/2015/02/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