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4, 2013

MOOC —— 咪走雞!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3年8月號) 

前個月我在此說過MOOCMass Open Online Course)近年在絡日漸流行,為甚麼互聯出現近二十年,現在MOOC才起步?其最大吸引力是甚麼?網上評估學生成績有多準確?與及MOOC學生能成功修完一科的平均百分率若干?

 答完即時知道對錯還可以再答

        回答首兩個問題很容易。用家所需的視頻和互動性,今天互聯網速度才夠快提供得到,與及YouTube和演示教材筆記軟件統一化,學員通常不用加添額外裝置便可馬上上課。其次,吸引我們在網上學習的課程,都是世界著名學府主辦,令我們信心大增,而且非常update。傳統教書本印刷需時,在書本上學到的尤其是科技新發展,起碼是兩三年前的事,而互聯網的即時性,教授往往可以把短短兩三個月前才證實到的實驗成果,或剛成立的理論及重要文獻馬上納入課程,保證不會過時,同時拓闊學員的視野,認真的更也可以透過教授推薦網上輔助教材深造。
當然,有些歷久不衰的學科例如文史哲等,知識沉澱最為可貴,選讀MOOC,在追求學問的大前提下,和上大學無異。更有過之而無不及者,就是一些教授都是全球最接近那選科的權威人馬,而且大多平易近人,這種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學習模式,無私傳授,以前真不可想像!
        還有一點,上MOOC課我們是可以選老師!老師對學員的重要性我不用多談。中小學生說讀歷史沉悶;讀數學艱澀;讀生物太多生字記,不想讀任何一科都可以堆砌出不同藉口。其實對任何人來說,一位好老師才是最重要!他可以化枯朽變神奇!好了,上了大學,選科有了一點自由度,但好老師仍沒有絕對保證。MOOC可以提供的選擇很多,可以試聽後,滿意老師的教學法才自行決定,反正是不收費的。
        至於網上評估學生成績,所謂的測驗,通常模式是每周登出十至二十條選擇題,到大考時可能是要答四十題或做寫作作業。不要看輕這些選擇題的設計,每題可以讓你重複答很多次(三次至一千次!),以最高分數那次作計,直到自己滿意為止!慣走精面的學員初初以為很容易,但非親自嘗試過不會知道,如對課程內容和基本概念沒透徹明白是絕對沒僥倖。而且,這種「答完即時知道對錯還可以再答」模式設計,令人不知不覺激發精益求精的取向,如同令人沉迷打遊戲機的心理一樣,與此同時,激發大腦對新知識的臨時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的化學功能!和香港甚麼集體抄襲是兩碼字事!至於要經人手評分的寫作作業MOOC的模式是電腦隨機抽樣分派學員互相評估,你的作業會隨機分發到三名學員評分,你自也要評三名不同學員的分。
        所以,如果只為興趣,抱着每周只花少於一小時儘管聽聽學而不認真做測驗的學員,料得益多是蜻蜓點水,除非你有特異功能,過目不忘的本領,學到多少知識當然沒壞,但比起每周多花兩小時做測驗的學員,能擁有終生知識划算得多吧!很可惜,直至目前為止,估計能成功修完一科的MOOC學員平均只有百分之五!換句話說,一百人中只有五個人有做測驗和考試!這裡有三個可能性:一是大部份人以消閒心態報讀MOOC二是很多人選錯班;三是很多人眼高手低,滿眶熱報讀,但很快便因種種環境因素應付不來。但這並不能用來指MOOC的效用不高。我們不要忘記,一些MOOC科目,沒設篩選下報讀人數可達四、五萬人,百分之五並不是小數字!

另類世界公開大學

        這裡令我聯想到1997年香港公開大學開始不限年齡、不論學歷、只需面試收生正式入讀學位課程,香港人趨之若鶩,排隊報名,記得好像還要抽籤,數年後一次和老同學,當時的副校長晚膳,我問他「你係咁收人,學術水平有保證?成效如何?」猶記得他氣定神閒答我:「我們是一所政府一毛錢也沒資助、自負盈虧的大學,採取的方針是易入難出,收了你未必等如保證你一定可以畢業,我們的課程與其他大學一樣,但彈性度高,方便在職人士,如果四年畢唔到業咪讀五年、六年啦……」今天回想起來,MOOC現在的免費模式,將來會不會演變成另類世界公開大學?
        MOOC當然和傳統大學不同,現今只能以散科為主,而沒有一個完整curriculum,還有一個漏洞,就是只能「認名不認人」,找人代代考或多人共讀共考大可以神不知鬼不覺,這漏洞看來不易堵塞。現在的做法是「得個信字」,在交功課前在網頁承認全程不假人手。另外一方法是用一個叫Signature Track的機制來驗明正身,有助部份學員用這張Statement of Achievement證書納入自己履歷之用,但參加這計劃是收費的。目前, MOOC課程是不計學分的,前篇文章我說過一些美國大學準備用MOOC輔助讓學拿取正式學分,實行起來料想學生理應是集中在班房上網做測驗及考試吧!
        至於校園生活,當然付之闕如,換上的是網上Discussion Forum。這感覺也不錯,學生可在地球任何角落簽到,在分佈圖上那個國家最「好學」的一目了然。最近我在Coursera上的科目比較冷門,在香港的只找到一位同學,深圳三個,但意大利有超過五百人,他們自己組織的Discussion Forum,全用意大利文溝通,有些科目多華人學習也會用中文。此外,Coursera鼓勵用Meetup軟件聯絡當地同學,香港有三百多人,亦有人搞過聚會。
        順帶一提,雖然全部課程都是以英語授課,最近臺灣國立大學有參於提供用國語授課,其中一課是「中國歷史人物 — 秦始皇」。這股全球學習風氣何時吹到香港我不知道,但值得香港人驕傲的是,短短二十年間已成為全球首七百間大學榜佔第三十三位的科技大學也是MOOC一分子,目前已計劃推出五個課程(https://www.coursera.org/hkust),打頭陣的是極具香港愛吃文化色彩的The Science of Gastronomy,上月中已開課,未完,中途加入亦可,咪走雞!MOOC ∙ 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