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5, 2014

怎創新?— 新書〈The Innovators:〉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4年11 & 12月號)

我在此欄多次提到創新,最近一次是本年六月的一篇〈創新、科技,甚麽局?〉,文中提到「...... 就算飽覽全球有關發明和發現的歷史書,也不會找到(怎創新)答案。希望今年十月出版的新書 The Innovators: How a Group of Inventors, Hackers, Geniuses, and Geeks Created the Digital Revolution中找到些端倪......」。這書出版了,我第一時間搶讀。

作者乃是喬布斯生前授權他寫傳記〈Steve Jobs - a biography〉的Walter Issacson。原來這位當代著名傳記作家,十年前已開始寫這本新書,企圖勾劃出Internet誕生背後歷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但訪問蓋茨時,他勸作者一定要加一章有關Personal Computer的。至2009年,喬布斯自知時日無多,懇求Issacson暫停工作,專心為他寫個人傳記。於是,傳記出版後他才繼續完成這書,主調不再是以一個人物為中心,而是一本記錄當代電腦、軟件和互聯網誕生的歷史傳記;當然,吸引讀者的,還有如副題所述,背後一大群Inventors, Hackers, Geniuses, and Geeks的來龍去脈,如何促使這數碼革命大時代來臨。

這書明顯是作者獻給為這革命付出過的一些Unsung Heroes,包括最早期發電腦Colossus英國的Bletchly Park團隊;最早六名女性programmers:Jean JenningsBetty SynderMarlyn Wescoff、Ruth Lichterman、Frances Bilas和Kay McNulty ,她們都是負責program ENIAC的功臣,Betty更是協助Grace Hopper發明COBOLFORTRAN者;而Robert Kaln Vint Cerf,就是今天簡稱InternetInternetwork)和TCP/IP的始創人。

不說不知,今天我們日用的Mouse早於1968年已面世,發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同年他更是用Mouse示範oNLine System首人,這示範被後人稱之為Mother of all Demos!Alan Kay看過後更稱這突破有像摩西打開紅海。還有全書由頭到尾作者也提到的Vannevar Bush,他是MIT教授,1931年創造了第一台Analog Electromechanical Computer - Differential Analyzer1945年已發表文章〈As We May Think〉,構思未來人類的一件個人用品Memex,就是今天的Personal Computer,和預告像今天Wikipedia的出現!另一人物乃是Internet之父J.C.R. Licklider,他一生中兩大貢獻:宣揚分散資訊透過圖像人機介面令任何地方都能發放和接收,與及以軍官身份在ARPA(美國高級研究計劃署)創立ARPANET,奠下今天Internet的規範。

全書人物太多不能盡錄不過,最重要的是這群幕後英雄一點一滴的創新,累積而成這數碼革命基石。作者從1843Ada Lovelace女伯爵以Poetic Science作為電腦誕生雛型揭開序幕,亦以Ada主張的人機共生論(Man-Machine Symbiosis),一百七十年後今天依然視為是人類之未來作結。全書只分十二章,由電腦、編程、原子粒、微晶片、電子遊戲、Internet、個人電腦、軟件、上線,說到Web,將七十年來資訊科學和技術發展史上重大的里程碑和人物,快速在創新領域中穿梭。姑勿論讀者對科學和技術認知深淺,只需翻十幾頁也可意會到作者的筆觸是以人性為出發點。創新者之間勾心鬥角,你追我逐,雄心壯志,能人所不能,突破前的機緣巧合,前因後果,偶有功敗垂成,偶有捉鹿不脫角,盡在字裡行間。

讀完這本書可找到創新良方?學到甚麼?以下五點是我看到作者歸納出來的:

一、創新不是一個人獨坐家中一天突然電光閃石一刻爆出來;二、創新除不能單憑一己之力實現,還絕對講求配合,包括環境政勢和共事人配合;三、真正創新者大多具揉合人文和傳統科學性格;四、創新離不開鐵三角:軍事、大學和私人企業支持,背後還要有目的和五、創新有時敵我難分!以下逐點詳述。

首先,我們愛聽牛頓在樹下被蘋果跌中頭令他發明地心吸力理論故事,也愛幻想坐在家中腦袋的電燈膽突然亮起,好聽但是錯的!自古以來,創新都是Collaborative Creativity成果,一代一代的傳下去。而且,問誰發明第一台電腦也沒意義的。然而,我相信科技人一定會爭論過這問題。一開始當然要弄清楚甚麼叫電腦。作者引述二戰時美軍每裝上一枚導彈之前都要運算好幾千條微分方程才能發射,於是軍隊徵召了一百七十名唸數學的女性,日計夜計都要個多月才完成,當時那些女性也叫做Computer

Computer最廣義的定義,就是從算盤到現今的智能電話包含所有的一切;而最令人接受的是,電腦能沿用到今天的結構,便是一副可以編程、具儲存和運算功能的電子設備,所以追溯上去的原型,第一台算是1945Mauchly-Eckert ENIAC了;但他兩人亦不算是最先發明者,他們可以說是經過和很多人討論後或甚至看過一些雛型,再憑一點天時地利條件包括最重要是獲得軍方信任和提供資金才得以完成。而後來申請專利時更被 John Atanasoff阻撓(下再述)。創新專利和版權訴訟從此由第一台電腦出現隨之而來,無日無之。2011年,蘋果和谷歌花在打官司費用比在開發新產品上更高,創下新紀錄!

其次,創新除不能單憑一己之力實現,還絕對講求配合,包括環境、政勢和共事人配合!最佳反例子是早在1939Iowa State教授John Atanasoff單獨設計和製造了差不多完成的第一台電腦,但因無人協助打卡輸入,最終儲在地庫成廢鐵,其後更控告MauchlyENIAC是抄襲他的意念但失敗。

另一諾貝獎得主原子粒發明人William Shockley性格倔強,不合群,獨自開公司生產,失去與Robert NoyceGordon MooreFairchild Semiconductors成功組合。之後八Fairchildren另起爐灶成立Intel,適逢工業需求激增,加上Andy GrooveNoyce Moore之間起了夾心作用,Intel像中三重彩(Trifecta, 作者特用這字),延續發明半導體和微蕊技術,1971年推出全球首枚微處理器4004,再多年來憑Andy Groove團隊不斷的創意,打敗後上的競爭對手,至今執全球微處理器市場牛耳!(下期續)

創新的背後 — 新書〈The Innovators:〉

上期說到新書 The Innovators: How a Group of Inventors, Hackers, Geniuses, and Geeks Created the Digital Revolution談及創新不能單憑一己之力實現,合拍夥伴(Pairing Visionaries)非常重要,例子甚多。
 Bill Gates 沒有比他大兩年的Paul Allen難兄難弟式扶持,他們不會挨更抵夜寫program來玩;熟習寫BASIC語言之後,沒有Steve Russell啟發他們自學Assembly Language,他們不懂開發BASIC interpreter,賣給第一台Personal Computer AltairBill Gates 沒有比他早畢業的Paul Allen做先頭部隊,到Albuquerque投靠Altair公司,他不會還差兩學期便在Harvard畢業,卻想也不想飛去和他會合開創Micro-Soft。順帶一提,Micro-Soft初期另一合作伙夥Kent Evans,若他不是堅持要去攀山,意外身亡,今天也應是舉足輕重人物之一,時也命也。

之後Allen負責獻計,Gates埋頭努力執行。及後,IBM推出Personal ComputerGates把握了一次天載難逢的機會,和IBM合作,提供BASIC interpreter,但當時Gates沒寫過OS,便介紹IBM找當時執PC OS牛耳的CP/M發開商Digital Research,還親自打電話叮囑他老友Gary Kildall好好接待IBM,但Gary身在外地,由他太太Dorothy接見,結果因她不敢和IBM簽保密條約而告吹(此倒米行為乃被視為電腦史上捉到鹿不懂脫角最經典個案,與Xerox平白把自己無價研究成果雙手拱讓別人並駕齊名!),而Gates則夠膽硬食,連忙只用了五萬美元買下一小公司Seattle Computer Products員工Tim Paterson寫的Quick and Dirty OSQDOS),叫他改寫,十畫未有一撇便膽粗粗和IBM談判,結果連OS也「啃埋」,給IBM專用的叫PCDOS,留給自己再賣的叫MSDOS,再演變後來的Windows,歷史從此改寫,老本食到今天。

無巧不成話,當初電子工程師Steve Wozniak亦是找到Steve Jobs,憑Jobs的創業精神,把他一直認為一件應該供諸同好的工程設計圖變成產品,從而創業。當然,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偉大公司始創後踏上成功之路,最初的拍擋總會合久必分,AllenWozniak也是一樣,之後便靠第二波組合例如微軟的Steve Ballmer和蘋果的幕後投資者兼顧問Mike Markkula

那邊廂和Bill Gates同齡,在倫敦出生的Tim Berners-Lee進了CERN當顧問,CERN就像迷你聯合國,全球不同國家種族科學家共冶一爐,怎把他們獨特的思維聯在一起為共同目的作研究,需要是一個Protocol,令每人都可以分享到連結分佈在CERN內大量不同個人電腦資源,於是構思了一種運作模式叫Remote Procedure Calls,程式在一台電腦運行的同時,可再到另一電腦找subroutines,這便是今天我們熟悉的Uniform Resources LocatorsURL),從而再發展出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和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HTML),方便寫不同應用介面。與此同時,在CERN工作的另一比利時工程師Robert CailliauHypertextInternet結合,更用他敏睿的外交手腕,說服CERN這巨無覇機構肯撥資金開發當日他倆稱之為Mine of InformationMOI,法文解作me)系統,最後定名為WorldWideWeb。又一例證,沒有CailliauPairing Visionary,今天的WWW不會出現。

當然,在美國伊利諾州大學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 (NCSA) 的研究小子Marc Andreessen功不可沒,他非常認同Tim Berners-Lee的概念,與另一出色編程員Eric Bina寫出一套簡易上手的軟件圖像介面可供任何硬件、任何OS使用,這便是歷史上第一個Browser,Mosaic;他決定開放讓全球人免費下載,從此Internet Web Browser奠定了標準模式。

再要提到的是,WWW吹遍全球有賴電訊商開放。歷史上可能遺忘了Al Gore 父子的努力,可能他父子倆深深受到六、七十年代嬉皮文化科技人Stewart Brand說過的一句話Computers did more than politics did to change society影響,他們從1986年已提倡Information Highway概念,一直在國會反對電訊商的壟斷行為,令他誓意促成著名的September 1993立法,打破AOL長期壟斷局面(之前,接駁任何非AOL指定的通訊產品均屬違法)。又一證明,資訊技術之能遍地開花,非要民主開放政府支持不可!

及至Larry Page Sergey Brin合作的Pairing Visionary故事,和Google的由來,讀者當然已耳熟能詳,在此不贅。

接下來說到真正創新者,大多具揉合人文和傳統科學性格,作者最初引用十九世紀的Ada Lovelace女伯爵。她爸爸是詩人,媽媽是數學家,她思維成長於穿梭在文學與科學之間,令她成為創造Difference Engine Charles Baggage助手,令她寫出奠定日後何謂General Purpose Computer 的著名文章,Notes

另外,Fairchild Intel始創人Robert Noyce喜愛無樂器伴奏合唱(madrigal),沒背景音樂,沒主音十二部多重唱,意境是美妙和團結的。正如微處理器一樣,過億電子在縱橫交錯的微線上各自奔馳,雜亂中帶秩序奏效。

喬布斯的恩師Alan Kay也喜愛音樂,他爸爸是科學家,媽媽是藝術家。他說從小便在充滿創意環境長大,懂得用不同方法表達外觀世界,直到現在,他也分不清甚麼是「科學」,甚麼是「藝術」!喬布斯也是受字體藝術所影響,所以堅持推出Macintosh一定要加上以線條繪出字體功能,從而打開一個嶄新的桌面印刷市場。

可以說,差不多全部在電腦科學的創新者都與人文學,尤以藝術結緣,不知兩者有何明確關係,最接近的解釋當然是因為電腦科學成果的用家離不開人,所以了解人性就是創新之源,作者稱之為Technotribalism一族

回到現實,我們不能忽畧,創新離不開鐵三角:軍事、大學和私人企業支持,背後還要有目的!創新沒錢萬萬不能,拿錢一定要有人支持,支持者一定有目的,這是鐵律。而首台電腦出現,美國就是為了增加軍事實力,投放大量資源給賓夕凡尼亞州大學研究和製造出來,後來才由當時的大企業如IBMSperry Rand研發下去,催生一個新工業。
現今,創新途徑有三:一是像以前問政府拿資助和當協調外(Licklider Bob Taylor Larry Roberts正是當中表表者);二是來自大公司的科研部,例如Bell Lab PARC和私人企業包括Texas Instrument Atari Microsoft AppleGooglespin-off出來的科研部;今天還有第三類,稱之為Commons-based Peer Production,由平民在網上合作開發,例如Linux GNU/Linux Wikipedia Firefox OpenOffice等,其成果大多是免費的。這另一途徑,嚴格來說,是站在「創新製造財富」的對立面,反對的辯論一直是堅持「創新是為人類帶來福祉」,必需免費公開,才能集民間智慧。一旦沾上經濟染汚,結果一是定有人中飽私囊,二是窒礙創新。這種Open Source模式能否成為主流,我看還言之尚早,理由容後可另寫幾篇文章。

最後,有趣的是,創新有時敵我難分。這裡我用一樁流傳出來Jobs Gates的軼事對話作結。話說Windows推出當天,Jobs大發雷霆,召Gates到辦公室,破口大罵:「我信你,採用你的BASIC interpreter,但你的Windows竟敢抄我的OS!」Gates反駁:「你的不又是抄Xerox的嗎?」Jobs引用畢加索名言理直氣壯答:「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Gates卻滋油淡定回應他:「我們不如咁睇,我們大家都知道有個有錢佬住喺附近,有晚我想去偷佢架靚電視機,點知入到去才知道一早被你偷咗!」(完)


(後補:書中加插很多張歷史性插圖,其中一張微軟公關曾禁止採用的,是19771213Bill Gates 在新墨西哥州Albuquerque市開快車被捕後在警察局拍的正面犯人相,但據知本書出版商獲Albuquerque市警察局批准使用。其實此難得一見Bill Gates Mugshot,在網上流傳已久。)


Tuesday, October 7, 2014

向機械人傾訴心事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4年10月號)
未來的機械人是怎樣的?其實今天我們可看到一點端倪!但我不是指那些在工廠只懂裝崁汽車之類的機械人。

機械人未來可能要重新定義,分兩種,活生生的人已經是一種!他(它)們崁入了助聽器,聾的也可耳聽八方;頭戴了特別眼鏡,普通人也可眼觀六路;心律不正的,植入心臟起搏器可以正常活動;裝上智能義肢的,可以翩翩起舞或參加任何體育運動;甚至蕊片植入腦皮層的, 學習任何語言和知識輕而易舉;思維與記憶力無與倫比 ...... 這些統稱為「Always on, always on you」科技,今天你我身上的智能手機、眼鏡和手錶就是雛型一種,只是還未植入體內而已!一天,滿街走的也是機械人!

另一種,當然是指常在電影看到模仿人類外型的,它們不太「黐身」,卻隨傳隨到。基本入門版,功能是每晚充完電自動展開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打掃庭除」程式;高階版乃是像電影Her中的She,用軟件愚弄你,以為她真的了解你!

以上的場景,不少科幻電影小說中早已出現過,一些現實了,一些有待開發。本來,從科技層面來看,人類為滿足掌握技術的欲望和本着改善生活的大前提下,機械人出現是必然的;然而,從社會層面來看,人類接受機械人的心態,與上世紀比較,已迥然不同!

看看今天對着Siri呼呼喝喝或全情投入的人,你便知道人類對渴求感情門檻何其之低!明知是死物一件、假的、不真實的,他們也可以甘之如飴;你說四十四年前披頭四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預言寂寞的心大軍殺到也好,今天人工智能軟件騙術多高明也好,感情大幅貶值似乎就是現代人心靈集體創傷後遺症一大癥狀!

七十年代,我們分得很清楚,接納模擬思維(Simulated Thinking)可以列入為思維的一種,因為思維是純邏輯理性運算的結果(電腦的强項),但同時否定感情可以模擬的;更不用說愛情,模擬愛情(Simulated Love)永遠不是愛情!只不過是四十年光景,今天我們姑且口口聲聲還說感情要兼備Emotion、Sensation、 Affection、 Feeling 和Empathy等等含義,但現代人心態,多已沒理性地不介意或甚至追求機械人的模擬感情了!

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家Sherry Turkle在一篇訪問中說,有一名女士向她承認不介意找個日本機械人做男朋友!原因是她不想一個人獨處家中,和要求男朋友隨時隨刻對她有禮貌。更甚者,有些人寧願向電腦傾訴心事多過對活生生的人!如果你是心理治療師,聽到這女士的傾向,難保不會想到一天自己的專業可會被機械人取代!

多年前,一名語言學教授為了研究人類會話結構,編寫了一個基礎程式,用兩大條簡單規則,電腦便可騙你以為是和真人對話!首先當你問完一條問題後,它會說「啊!」然後重複你的問題後半截。例如你說:「我今天很不開心!」電腦答:「啊!你今天很不開心?」之後,電腦再把「為甚麼」和「你認為是」這兩詞彙加入你說過的句子內來反問,大部份人都會欣然接受攀談下去。於是,對話變成:「為甚麼你今天很不開心?」你答:「我的女朋友要和我分手。」......「啊!你的女朋友要和你分手?」......「對!」......「你不開心,你認為是你的女朋友要和你分手?」...... 這樣下去已能維持數分鐘,直至電腦說:「對不起,我不明白,但時間夠了!」教授邀請校內過百名師生試用,超過八成人說好玩,廣傳開來。一天,他秘書懇請教授:「你可不可以離開辦公室五分鐘,讓我閉門獨自玩玩你的程式?」教授五分鐘後回來,見到秘書哭成淚人!

「太真了!太真實了!我終於把多年來心中鬱結向電腦說了出來,它居然了解我!」秘書掩著臉說。

「這電腦程式不就是你每天親眼看著我編寫出來的嗎?」教授無奈反問:「你要不要我把你剛才的對話刪除?」

之後,教授把這程式賣了給區內一名心理治療師,他生意應接不下,想到用這程式來維繫約不到他時間的準客戶!

可想而知,人類感情是多脆弱。就算不是販賣感情,「虛情假義」已是一個龐大市場,全球皆然!再想下去,機械人應該是老人家恩物吧?不是嗎?我沒遇過一個不愛想當年的老人家,也沒遇過一個喜歡和夠耐性聽老人家重複又重複「講嚿屎」的年輕人!機械人可以是他們絕佳的傾訴對象!美國人口超過六十五歲的接近四千萬,當中約六百萬人已患上老人抑鬱症(Geriatric Depression),當然患上這候症原因不外乎已知的幾種,苦悶和無人傾訴是最大公約。目前香港超過六十五歲老人也有約一百萬,推算二O四一年已達約二百五十萬。機械人老人版豈不具極大市場潛力?如果由我來開發,應具甚麼功能?

基本要求當然是懂得歸納他們大半生的「豐功偉績」或認同他們一直不肯承認「一事無成」而故意作出來種種藉口,就算虛構或記憶力偏差說出來的前半生事迹錯漏百出,機械人千萬不要尋根問底,只要用同理心和恭維語氣包裝成一名能定時作適當反應的聆聽者。這樣的軟件設計當然比以上語言學教授的複雜;而且電池壽命更要強化,長氣是老人家的通病!他要對你講述他的一生,隨時可以講足十年,機械人換了四代他可能還未死!

相對而言,針對設計供少女專用的「甜言蜜語」版或「小甜甜」版較易掌握,像以上喜愛日本機械人的女士,追求的是禮貌、忠誠和富同理心。硬件選擇可以是不同國家人種、語系、體高和服務範圍;性格可選擇Big 5中兩類,「開放」和「外向」(「盡責」、「親和」與及「情緒穩定」是隨機附送);當然,今天消費市場趨向個人化,用家可憑個人喜好挑選機械人的add-on options:浪漫的(最多人選,再細分陰聲細氣、懂按摩、調酒、烹飪、彈琴、唱情歌、瑜珈、插花......)、懂修理電腦的(次多人選)、懂風水的(有季節性起落)、幽默的(買家要通過測驗)、懂打麻雀的(也很受歡迎)、懂看股市的(通常很快被deleted)、具書卷氣的(最少人選)、懂講鬼故和醎故的(最貴)、懂講政治的(最平)...... 以上的options,有些可以共存並行,有些一撞便自動delete,一些可以隨時對掉,用家要注意每項option的operable environment!

設計到此刻,我當然沒有忘記專供男士使用的機械人。男士多是理性實用主義者,不愛胡思亂想,設計不用太多options,,一種「家務型」已夠了!雖然另一種「情婦型」(細分六十九類,下刪三百字)非常渴市,但政府已規定,只有持有「寡佬紙」或經太太簽名才能購買到!近日報道有A貨「情婦型」出現,亦證實它們已染電腦病毒,傳染力極强,危險性極高,手尾更長!政府大力呼籲生人勿近,但還是有些人貪一時之快,弄至身敗名裂,家散人亡!

未來的日子,我們可以在網上選購機械人。但種類太多,很多人要靠一本由當代著名心理學博士寫的暢銷書作為購買指南,書名為Knowing yourself? A guide to buy robotics - for Dummies!

啊!忘了說,以上各類機械人,均有 LGBT特別版!(完)


Friday, September 5, 2014

沒有電視節目表的日子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4年9月號)

電視機不再是電視機

六十年代,我住板間房(即劏房雛型),我的上海包租婆在大廳放了一台黑白電視機,乃是收月費二十五元的有線麗的映聲,我便一直被她罵我偷看(因此,「噚晚夜,嗰上海婆鬧我,我係都唔認錯......」的歌詞對我是刻骨銘心的),但我每天還是很用心牢記報紙上的電視節目表,依時偷看。

七十年代,我在美國每天下課/下班後,回家第一件事是一手把TV Dinner(美式急凍飯盒)塞進焗爐,一手打開訂閱每周寄到家中的TV Guide(美國四大電視台節目表),享受我的單身電視送飯好一段日子!

九十年代中,我在香港辦公室會議廳,向客户講解「未來電視與電腦的結合」,我特意用「No More TV Guides」作為Presentation的講題。

今天,把以上三件微不足道的個人軼事串連起來,我想到原來從六十年代以來,電視原理及模式從沒更改過(除了電視機由黑白變彩色和有更多尺碼供選擇外),直至九十年代中,全球PC銷量首次超越電視機,亦即是說,買PC的人比換新電視機的人為多,意味著電腦屏幕取代電視屏幕的日子快將來臨,但依然要多等差不多二 十年,PC(與及智能電話和板腦)才能真正替代電視。

雖然電視機還未絕種,但電視機已不再是電視機,而只是一塊Liquid-crystal Display(液晶體屏幕)而已!一台電視機和一台電腦,分别只 在乎Tuner(接收和轉換電視訊號的部件)藏在那裡。藏在電腦主機內的我們便靠軟件看電視(附加預錄和儲存功能);藏在LCD屏幕內的我們還喜愛叫它們是電視機!

而且,愈來愈多活在數碼國度下的人「不再看電視」―― 我們不再用一台只能用作看本地電視台節目的電視機看電視,觀衆也不再被TV Guide牽著鼻子走,電視觀眾今天終於獲得解放了。(順帶一鬧TVB這電視化石,以為不把全部免費直播節目放上它不倫不類的網站是可賺多些廣告費,網站上笨拙的加插廣告手法更令人反感!)

這一切都是拜互聯網、數碼視頻和生產LCD技術普及之賜。再從市場運作模式來看。以前「電視」是泛指電視台把電視節目按時輸送到我們家中電視機過程內所需的 一籃子元素,是所謂「一條龍」服務,你「買電視機便有電視節目睇」。但觀眾是被動和只有兩類選擇:用那種牌子電視機觀看,和依照電視台節目表「坐定定」 看;現今,「電視」已分拆成三層次供觀眾挑選:全球任何免費或收費的電視節目、電影或視頻片段(統稱為Content,內容);透過那種傳送媒體(大氣波、Cable和室內Wifi等)接收訊號,這就是視頻數碼化後好處之一;和最後決定何時何地用甚麼硬件Platform/Device(手機、板腦或 PC)觀看或下載。TV Guide最後剩餘的功能只留給那些一定須要看直播節目的觀眾而已。

故此,倘若電視台沒有自製節目,本質上已不再是電視台,而是Content發放者。大氣波的制式也不是單一為廣播電視而設,互聯網制式已是全球通用,領電視 牌只是地緣政治下的約束手段,領不到牌者如王維基只是香港法例跟不上科技和反映當權者的Hidden Agenda。現代人只會問那裡的 「broadband夠不夠快」,不會問那裡的「電視收得清不清」!最後,電視機產品市場鬥的是LCD屏幕質素和互聯網接收能力。


搖身一變,成為「宇宙電視台」

「電視」分拆成Content、傳送媒體和硬件後,更凸顯Content is King這句話,但Content從何而來?以前大多是從電視而來。早在 1999年,我的前間接上司Mike Ramsey推出了第一代TiVo數碼錄影機(DVR),內置世界各地TV Guide,每日自動更新,你挑選了喜愛節目,只要你是有線用户,它便替你預錄,引起很多版權糾紛。YouTube的出現,更把Content無限放大,引起更多版權爭紛,最後總算和美國政府釐清Content發放者的責任 ―― 沒第三者claim版權的內容均可上載暫准播放。與此同時,Video Streaming的硬軟件技術日益成熟,讓一邊接收視頻數據,一邊也可同步播放,不用等太慢的下載過程,興起了具備高速接收功能的Streaming-media Box(簡稱Streamer)機頂盒市場。

到此,我們可以用一句話總結以上所說的,就是今天電視已蛻變成由觀眾主動,以個人喜好,隨時隨地在雲端「斬件」式觀看、租賃或購買內容的App!換言之,當全球娛樂、資訊、社交及電玩視頻聚匯雲端,「電視」便從傳統廣播(Broadcasting)化為集大成的窄播(Narrowcasting)。促成這股 大趨勢,Streamer的速度和User-Friendliness是重要的一環。

Steve Jobs 生前用iPod和iTune打破傳統唱片銷售商業運作,成功在網上賣歌,2007年在Apple TV(蘋果自家的Streamer)上租賣視頻,銳意成為電視革命大贏家,看來距離成功還很遠!雖然第三代Apple TV已賣出二千萬部,但美國現已有很多這種Streaming- media Services公司和機頂盒爭奪市場,銷路最好的是Roku 3、新加入戰團包括從租影碟起家的Netflix(今年初與TiVo合作)、 賣書起家的Amazon Fire TV和冒升的Chromecast等等,七國咁亂,無人敢謂統一天下。

據美國Parks Associates今年七月估計,二O一七年全球Streamer銷售可達五千萬部。我看這市場研究公司一定忘記了中國!不知道地球上 最愛看電影的是中國人;每天花時間看電視片集最多的閒人也是在中國;中國電影去年票房與非票房收入達四百億人民幣;也不知道很多美國內容供應商包括最新荷 里活大片和電視片集,已開始與一些中國的Streaming-media Services公司簽了版權協議。反正盗版猖獗,收得幾多得幾多?

今天中國已擁有電子產品,低成本製造技術,以小米和樂視為例,它們更懂用最大價格功能比、內置Streamer的電視硬件(50吋電視賣低至四千多元),預繳月費,上網即可觀看海量中外新舊視頻內容來綑綁觀眾。這豈不是復古?買電視機附送「一條龍」服務?對了一半!今天中國更要連電視機價也「食埋」,很快要進攻歐美市場了。你能想像,中國電視機製造商,搖身一變,成為「宇宙電視台」嗎?沒有電視節目表,鬥的是Contents Directory!

看來,在室內沒Wifi家不成家的大時代下,中國年輕科技和市場人,比Steve Jobs更懂站在巨人肩膀上。倘若Steve Jobs從棺材彈起,我包保他第一句話會說:「吾不欲觀之矣!」(完)



Sunday, August 31, 2014

Pattern Recognition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4年8月號)

最近,一位上了年紀的香港專欄作家對我說,他已學會用電腦寫稿,只要身在有網絡的地方,按一個鍵便傳到報社,真方便快捷,又慳紙!這些明日黄花的「發現」我本來沒興趣聽。之後,他更長篇大論想當年日子多辛苦,要用原稿紙寫稿,每晚要請專人送稿到報館!後來有了傳真機,省卻舟車勞動,但有時在外地的傳真費比稿費更多,得不償失,概嘆今天iPad真是他的恩物!

我耐心等他懷舊完,才問他學懂用那個中文輸入法。他說用手寫板便可以,中英文也可輸入,你用手指、用電子筆任由尊便,寫得點草都得,寫錯點擦都得!這麼厲害?用甚麼軟件?他說一個app攪掂!我一看之下,唉!原來他說的所謂用電腦寫稿,其實只是在iPad打開一張白紙,在上面畫圖,只不過他畫的圖案,中國人一看便知是中文字而已!那個app根本沒功能把那些「永」字五筆線條變成電腦中文代碼,報社收到手寫稿後再要有專人替他輸入電腦,但對他老人家來說已是踏出第一步。

能夠把線條變成電腦文字代碼,是涉及一個軟件發展史上一個今天還力求打破極限的重大命題 ―― 人工智能研究領域中的Pattern Recognition ,「認嘢」!   Recognition最顯淺的解釋是「睇」到又「認」到;Pattern就是你想「認乜嘢」。「認到嘢」有乜好處?基本上兩大好處:一是可以不經人手輸入電腦;二是用電腦替你「摷」嘢!

先說認字。

認字最初是用在支票或一些重要單據的號碼上,使電腦能「認」到自動輸入,快速兼準確。始祖是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OCR歷史悠長,早於一九三O年Emanuel Goldberg已設計了一副機器能「認」到一種特別字體,後來被IBM買了專利,沿用至今,我們護照上的號碼就是OCR字體。一九七四年,Ray Kurzweil更開發出可「認」到任何印刷字體的OCR(for omni-fonts),再轉發聲音讓盲人也可「閱讀」,所以現在的發聲字典和發聲電子書並不是甚麼新奇事物。

當時,可以OCR機器只限於不同印刷字體,我們還要等待另一突破,就是Handwriting Recognition(HWR)。回想起一九九三年蘋果推出全球首個PDA產品Newton,號稱能認出手寫字(只限英文),我滿心歡喜去會展看發佈會。結果大失所望,我先要學會一種特別的英文字母、數字和標點符號的書寫法(後來Palm PDA也用的Graffiti),但我沒嚇怕!但用了(炫耀了)一段日子,效果依然不理想。Newton最終慘淡收場,誰說蘋果沒滑鐵盧!

今天拿起Newton和iPhone在手,百般滋味在心頭,相隔十多年,HWR技術翻了幾翻,中英文手寫輸入已很成熟了,但依然沒有老人家說享用到的功能 ―― 寫得點草都得!
說完認字,再說認人。

比喻有人拍一張照片傳給你,想你認人的話,人的肉眼便可認到相中你熟悉的人物;想認風景或其他甚麼Pattern的話,人腦的思維活動又不同。今夭我們連人腦怎「認嘢」所知不多,希望用一件死物電腦,用軟件代替人腦的聯想力「認嘢」更是難過登夭,已開發了的特殊硬件和數學運算algorithm,只能侷限應用於少數範圍內,例如從龐大資料庫中認人緝兇是其中之一,由電腦替你把和樣本相似的人「摷」出來。

認人軟件雖然準確度還未夠理想,谷歌已把一些相關技術轉移到我們的電子相簿caption上,希望將來我們只要告訴軟件「他是誰」一次,以後「他是誰」再出現便能自動標簽。古語中「人之不同,如其面焉」這句話不無道理,亦可知「認人」軟件難度之高。
然而,放在「認指模」上,數值範圍小很多,今天「認指模」軟件已很成熟。原來人類的指模中的所謂Minutiae並不多,只有十種左右,全是二維平面,和面容三維特徵比較容易準確把握得多。

再說認聲(Voice Recognition)。我當然希望在我有生之年有套完美的廣東話輸入軟件出現,讓我可以用把口寫稿。咦!且慢!在此先扯開說說,以前要在洋行當秘書一定要懂速記,好讓洋上司口述一些甚麼memo和reply letter文件,秘書可以夠快dictate到。有了袖珍錄音機後速記的技能可省掉,但我一直奇怪當時是否在大洋行每個華洋經理也可以出口成文的。有了廣東話輸入軟件我是否也可以出口成文?我自認不能,今天和將來也不能!所以,廣東話輸入軟件對我幫助不大。

那麼,那些人需要用聲音輸入?
就此,先複述一下以上電腦能「認字」和「認人」的兩大好處,一是可以不經人手輸入,二是用電腦替你「摷嘢」,但一說到電腦能「認聲」,我們的要求便不是輸入電腦這樣簡單。很自然地,我們要求「講嘢要有人(電腦)聽」,最好對方更要有反應(互動),換言之,需要用聲音輸入就是一些要發號師令的人,期望自動有Follow up action!所以認聲軟件,除了輸入準確外,還要附有Speech Recognition(語言辨認,明你講乜)、Speaker Recognition(聲線辨認,知你邊個)功能和一系列program跟尾。

iPhone推出未成熟的Siri被人笑了好陣子,正是以上的功能未成熟之故。之後,市面推出一大堆認聲軟件,我敢說在這階段,這些產品完全是把我們消費者當白老鼠,我們還要搞清楚,一些只是省回按一個鍵的「聲控」軟件而不是真的「認聲」軟件。

當然,我也渴望有朝一日,一個「叫它做乜它懂得做乜」的機械人出現。那天,我們的人工智能軟件已不只是能認字、人和聲這樣原始;要令你感覺到是真的是在發號師令,機械人要連你自己那一刹也察覺不到的下意識Pattern也要Recognize到,唉!人啊人,我們到底想點?(完)





創新、科技,甚麽局?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4年7月號)

香港宣佈成立創新及科技局,近月業內及民間有不同各自表述,甚至指手劃腳!我無意「加把嘴」,不是不關心,而是嗅到太多瞎子摸象的氣圍。不是政治酬庸,就是個人經濟利益,但每人掛在口邊的總離不開一句:創新科技帶動經濟,都是想香港好啫!有些人連創新和科技也混為一體。

我是香港人,香港人有誰不想香港好啫?但現在說的是「創新」和「科技」這兩樣全世界最難理解兼惹人誤解的「怪物」,就此,如要問我會否支持成立創新及科技局?我的答案是肯定支持!原因只有一個,我指的「創新」和「科技」可能和你理解的大有不同;更且,將來創新及科技局會否對香港有所貢獻無人預計,我只是用一般升斗市民的「有好過冇」思維去下結論;反正現架構已淩亂不堪(現有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之下有一個負責有關創新和創意事務的分科,再之下有三個叫創意香港、創新科技署和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執執位,清洗一下現場也是件好事吧! 

創新(Innovation)的定義,網上有一大籮,在此不必贅述。從八零年代到現今,「創新」這辭早被人用濫了!我只想指出,創新背後需要的是創造力(Creativity)。而創造力是源自人腦,創新目的一定要具備積極義意的變革,包括思想、事物、過程或服務中的質變和量變,最厲害更具disruptive殺傷力。 歷史上出現過一些創新革命,都是由一些「文起八代之衰」的能人,包括在科學、藝術、經濟、商業和政治領域中的傑出人物創造出來,但徧徧全都預計不到。創新是否可複制?抑是機遇巧合,serendipitous?我相信就算飽覽全球有關發明和發現的歷史書,也不會找到答案。希望今年十月Walter Issacson出版的新書 The Innovators: How a Group of Inventors, Hackers, Geniuses, and Geeks Created the Digital Revolution中找到些端倪。

就以Google舉一個例子。Google不是第一個Search Engine軟件開發商,其他競爭對手一個一個的比下去是因為Google能「道濟天下之溺」,改寫廣告收費模式,成功把當時無議價能力的廣告客戶從傳統廣告渠道抽到網上去,一直賺錢賺到今天。先看一些數字,2003年,Google從全美報紙四百六十億美元總廣告收入只分得低於二十億美元;2012年,Google以單一獨立公司鯨吞四百三十億美元網上廣告,首次超越當年全美報紙總廣告收入三百八十六億美元。Google靠的是甚麽?只不過是一個幾美仙的pay per click 一個Quality Score 和一個Ad Rank的訂價運算Algorithm,便能滿足廣告客戶需要,凸顯交易方便和充份利用了網上Scale of Size優勢,這就是Innovation

Google是不是創立時便想到要做網上廣告賺錢?不是。Google沒有它的Search Engine能不能想到這般龐大吸金能力?不能。哪創造力從何而來?沒創造力如何創新?就算有創造力如何保證有創新?沒創新如何帶動經濟?我全不知道!只知道這不是一個甚麽「局」!「局」可作兩解:一、創新不是一「局」棋,有棋譜可背;二、創新不是任何政府架構下的甚麽「局」可以集思廣益去推動。試試看這本Imagine: how creativity works非科技書,作者Jonah Lehrer 可能啓發到你。
至 於我們常用「科技」一辭,本是「科學技術」的簡寫,但「科學技術」和「科學」根本上是同一意思,是指透過客觀方法創新研究事物存在及其相關規律。而科學 (Science)就是科學,技術(Technology)就是技術,英語只有Science and Technology, 沒有 Scientific Technology。任何操作方法可以令人實現理想目的便是技術,沒科技與非科技之分,一切甚麽古法或土法,只要work就是技 術的一種。如硬要加上科學稱之為「科技」才算高級或更有價值,我無話可說。始終到底,研獲新技術的唯一途徑只有一個,就是從前人累積經驗之上,嘗試再嘗 試,亦是牛頓最愛引用的一句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明乎此,如果硬要把「創新」和「科技」這兩件奉為必可帶動經濟的怪物放在一起,而又能做出成績的話,問題只有一個:我們有具創造力的人才嗎?Are we creative enough?小學老師會不會鼓勵學生Out of the Box思維?第二次創作已攪得滿城風雨,塗鴉也要躲在西貢私人地方,打壓creativity到處可見,展示Creative works的空間有多大?怎配合民間科研(詳見本欄五月份〈港式R & D〉一文)?如此想下去,引伸的疑問更多!
不 過,以我有限的創造力,和對創新膚淺的了解,絕大部份胎死腹中的「創新」,無論「科技」有多先進,都是被某些金錢掛帥的思維和行政手段毒死!如果你不百分 百同意,讓我補充一點,我畢竟也是「有錢萬能,沒錢萬萬不能」信徒,一些高端「創新」的而且確必須用金錢堆砌才有機會修成正果。只不過,餘下遍地「創新」 BB,也不會是有了撥款和注資便定必破繭而出。

將來的一個甚麽局,是神是人也好,積極一點來看,如能突破多年閉關自守,繁文縟節的官僚架構,本身已算是「創新」的一種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