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3年11月號)
Breakpoint:Why the Web will Implode, Search will be Obsolete, and Everything Else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echnology is in Your Brain是一本奇書,亦是我認為現代IT人,尤其開發Apps的投資者必讀之書,何解?
大衆中的小衆
先讓我三言兩語述出書首開宗明義指出的兩條大道理,就是「三個臭皮匹,勝過諸葛亮」和「物極必反」!這兩句連小學生也懂的中國成語和民間智慧有甚麼出奇?出奇的是作者用生物生態循環,大如馴鹿在荒島中自生自滅,小如螞蟻群(Ant colonies)求生和繁殖本能,與及更微小的一千億腦神經元在腦袋內構造出無比複雜的網絡,解釋單一個體的求生智慧可能很低,甚至低至零,但當一旦結合成群,不知何解,智慧便自自然然從網絡中洐生出來,網絡才是智慧!今天把十億人類連結起來的互聯網,正正是例子之一(「三個臭皮匹,勝過諸葛亮」)。然而,這些網絡智慧,通常會超速膨脹到某一規模,便會反方向內聚壓爆(Implode),作者稱之為破折點(Breakpoint),然後萎縮(「物極必反」)。
作者再大膽預言,現今不停膨脹的互聯網絡很快也將遭同一命運!而搜尋器包括Google和社交網Facebook如不更新變型,日後亦會遭淘汰,將來所有你需要知道的資訊已在你腦袋內!這亦是此書的副題。
在此,我必須簡介一下作者的履歷。他早年在美國私立名校Tuft University和 Brown University修讀心理、腦神經科學和人工智能;之後再往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進讀商管碩士。四十歲前已成立了超過十多間科技Startup公司並成功推到NASDAQ上市。他現為The Dun & Bradstreet
Credibility Corporation和BrainGate公司的CEO,主要是提供網企融資和顧問服務。他從腦神經科學出發,深明科技與金融財經彼此配合得宜才能在IT領域大展拳腳。加上身體力行,全身投入企業集資業務,是大衆中的小衆,亦是小衆中的大衆,歷年對大大小小成功和失敗的科網股瞭如指掌,累積對科網未來發展的洞悉力,非行外人可比。2009年在他寫的一書Wired for Thought:
How the Brain Is Shaping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中已可見一班。而最新這本Breakpoint,就是他對科網的未來作出一些如上的預言。
太多「朋友」會出亂子
這裡必須要澄清的是,Breakpoint這現象絕對不是壞事,相反地,每個成功的新科網或App,都希望能在最短時間內高速膨脹達到Breakpoint,證明其受歡迎程度,然後「物極必反」,但反完之後又點呢?對不起,中國成語再沒告訴我們。須知道,中國絕非科學之鄉,幾千年下來,中國成語俯拾皆是,惟系统和應用性付之闕如,且看每句成語背後皆可出找一句與其對立的,而中國哲學家往往愛以玄之又玄,自圓其說:「大道理我已講完,之後閣下得失如何,要看你的命數了!」或者一句「宇宙萬物盡在不言中」便行人止步!
本書作者身為腦神經科學家,當然不會來套像江湖術士的,他也沒有水晶球在手,但依然能告訴我們一些技巧,如何令科網或App在Breakpoint之後止跌,從而達到持久平衡(Equilibrium)狀態。書內,他亦沒有用艱深的數學模式來證明一些甚麼,他只是基於很多觀察生物生態循環的當代學術研究,來推測科網的未來。
例如:蟻群大到一定程度,它會自行分殖出不同colonies以保持正常運作; 2007年Facebook出現時,MySpace全球已有一億用户,Facebook後來追上,因為Facebook花了五年時間,從迎合到一半哈佛大學師生以上的Network要求開始,逐步開放給其他Ivy League學校使用,之後給全美各大中小學,再之後才讓任何人可用,從美國本土衝往全世界!換句話說,Facebook是Network of the Networks,前Network者是指科網,後者是人脈網絡!這模式對Apps開發者極具參考價值——成功的科網或Apps並不是一步登天的。
接下來,與蟻群一樣,Bigger is rarely better in the
long run。作者認為太多「朋友」定會出亂子,Facebook必須及時限制人數。他從英國人類學家Robin Dunbar研究人類社交能力得出來一個數字,150位「朋友」是我們一個普通人能應付的極限!Facebook如今平均是262人,已過了Breakpoint,所以提出Facebook亦應採用普遍的Freemium策略,先Free後收Premium,與Facebook堅持的It’s free and always will be相反。LinkedIn現有二億用户,採用的是Freemium策略,追求重質不重量,同時把「朋友」之間相隔層數(degree)減至最低,目的是達到持久平衡。這也是說,科網或App達到Breakpoint,之後的關鍵是重質不重量。
另一方面,作者在書中往往用腦神經元網絡與互聯網作比喻。其中一點很多人誤會的是以為人類的腦袋愈來愈大,而事實剛好相反。過去二萬年以來,人腦愈來愈「縮水」,最近腦神經學家John Hawks指出,人腦的基本生物設計原是以求生為本,不是以智慧為目的;一旦人腦進化到「夠用」階段,例如發明了火和車輪之後,不用說以後的農業和工業革命、火車、汽車和飛機,人類需要的衣食住行基本上解決後,腦神經元不增反減,也是一個避過Breakpoint出現之後可能出亂子的生物現象,腦神經學家David Gearly稱之為Idiocracy Theory(大部分人愈來愈蠢)。
神的旨意?
作者在這裡便引伸至人工智能的領域去,他投資的BrainGate公司,正是把電腦蕊片植入人腦的一種最先進科技。始初是在頭臚外接收腦電波,協助癱瘓病人控制義肢,恢復行動上的不便;去年底,首名植入電腦蕊片的病人用意志聯上互聯網實驗令人看得咋咋稱奇,科幻小說常用的題材如千里眼、順風耳與及心靈遙控等等的ESP特異功能就像近在咫尺。看看最近的Google
Glass,互聯網就在你眼前出現,不就是人腦和電腦生理互動的消費品雛型嗎?
一間叫SmartCap公司生產頭盔,能檢測長途司機的腦電波,如有薰薰欲睡的馬上發出警號;另一間叫Emotiv的頭盔,令你在腦海內玩網上遊戲,……這樣發展下去,讀後我不禁要問一個哲學或甚至是宗教問題:將來的人工智能和人類與生俱來的智能的區別無可避免模糊起來,當我們還未弄清楚人腦怎樣思考的同時,電腦科技已入侵我們腦袋不斷改善我們日常生活,是證明人類無能?抑是一小撮在地球進化了二萬年的Homo Spiens,正在運用其超智慧提高全人類智慧?神的安排?(完)
Good job done. KM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