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5, 2010

The Fourth Culture

(轉載自CUP magazine 2010年4月號)


1959年,英國著名科學家兼小說家C P Snow科學與人文學稱之為兩種文化(詳見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書),更論斷此分野乃是解決世界一切問題的一個重大障礙。「兩種文化」之後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稱號。
            36年後,美國作家John Brockman 繼往開來,出版了The Third Culture: Beyo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書,書中搜羅了二十三位科普學家對人類文化前膽的文章,當中不少把IT衝擊文化作了肯定預告。
            15年後的今天一種新文化,姑且稱之為The Fourth Culture已出現。驅動這新文化,背後就是無處不在的數碼科技(Digital Technology),要洞悉這新文化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必須先徹底了解Digital的真正意義,什麼是數碼科技
            首先,我們常說現今是數碼年代(Digital Age,但這只是事實的一半。讓我告訴你,我們依然和猿人年代一樣,是活在一個模擬世界(Analog World)中,而不是一個數碼世界(Digital World)。世上每種現象都是由一個或一連串模擬訊息(Analog Signal)組成,例如度、量、衡、聲頻、光譜和温度等一切,我們身體的感官(例如視覺和聽覺)依然只能接收模擬訊息。不可不知,宇宙中實質上是沒有數字(Digit,或數碼,或數位)的存在,數字不是實物,不可以捉摸到,數字只是思想世界(Mental World)中的數學元素。
            而今天的科學,始於人類懂得構思一個數學系統,嚴格來說是一個實數概念(Real Number,由-∞至+∞),用之於和生活環境中接觸到的一切模擬訊息建立一個相等關係。就此,一切模擬訊息便可相對地化作數字表達,生活上的時空便「數碼化」了。例如以前我們用「寒暑表」的水銀針膨漲或收縮了的長度來量度氣温,其實就是用肉眼把温度「數碼化」。
            所以真相的全部是,我們一直是活在一個交錯在模擬和「數碼化」的世界中!「數碼化」的概念和應用不是今天才有。
            接下來,我要澄清的是「數碼化」的英文字DigitizeDigitization的真正定義。Digitization是指把模擬訊息化作數字的行動,這行動過程全名是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ADC)。上述用肉眼「看温度,然後讀出來」也算是一種。
            再深入一點來說,就是在一特定的時間內,把一個模擬訊息化作成一連串從-∞至+∞的數字。數學上,這換算關係可以百分百準確地用函數表達,如要用數字,我們一定要把數字round upQuantization),把一個具連續性(Continuous)模擬訊息變成一截截(Discrete)的數字訊息。再用上述看「寒暑表」的例子,便是在既定的時間內強行把温度化作一格格的Discrete數字用肉眼來看。準確性便視乎可分多小格。格數愈多愈精細,準確性便愈高。                       
            70年代開始,電子科技的切入,加上多元感應器的出現,應用在ADC上的範圍愈來愈廣,一些模擬訊息一經「數碼化」後更可以儲存,或過濾,或處理後再儲存。與此同時,Digital-to-AnalogDAC)的儀器例如CRTLEDLCD等顯視器和打印機陸續設計成功,把數碼還原,讓我們的感官接收到。第一代的電子計算機和電子錶等電子產品出現了。
            同一時期,晶片科技突飛猛進,處理和儲存數碼訊息的功能和容量以幾何級數劇增。微型電腦出現,我們一窩蜂去創造軟件,集中在處理這些數碼訊息,擴大電腦應用範圍,把ADC統稱為InputDACOutput,但基本上離不開ADCDAC這循環,Wii 和栩栩如生的電腦遊戲、過千萬象素的攝錄機就是代表現今ADDA Converters最先進的功能。我們逐漸進入了依賴數碼科技的世界。
            其實這趨勢很容易理解,我們是充分利用數碼訊息的特性,一可以大量儲存,歷久常新;二可以運用軟件把數碼訊息處理(manipulate)作不同用途。而把數碼科技推至高峰的是網絡的改革,從只可以傳遞模擬訊息的電纜變成用光纖作長程高速傳遞數碼訊息,加上90年代中全球迅速採用標準的HTML介面,設計出方便使用、圖文並茂的瀏覽器,一下子便可以把全球不同型號的電腦聯上,互聯網席捲全球,遍地開花,數碼訊息在網絡上晝夜不停圍繞地球高速運行。
            繼而的十多年間,Search Engine的速度、滲透度和適切性大幅提升,互聯網發展到猶如一個全球共用的龐大中央資料庫、圖書館、電影館、會議室……,最新的趨勢是商營的超級強大的儲存和服務器(Data Storage and Server)在網上注入運算力,把World Wide Web進化成World Wide ComputerCloud Computing的雛形出現了。回想早期一場「電子數碼化」靜悄悄起的革命,今天實現了數碼科技無邊威力,我們正是處身這時代中 –– 就是我們常說的數碼年代
            在這年代中,看看我們擁有的和面對的,The Fourth Culture出現亳不足為以為奇。只要我們居住在一個網絡覆蓋國度下的,擁有的是一副數碼工具(電腦)和很多ADC-DAC器材(數碼攝錄機、數碼電視機、掃瞄器、MP3……),大量免費軟件已可供使用,我們隨時隨地可選擇單向接收大量資訊,或作私下協議式「點對點」窄播、或公開式「點對羣」廣播!
            而接觸到的,是全世界人口(網民),攫取的是全世界最新的資訊和長期累積下來人類的智慧,表達的是個人有私和無私的瞬息感受。這代表了人類歷史上思想徹底的解放,亦是任何平民從未想過可以擁有的自由,更是任何國家也不會刻意提供給國民的絕對知情權。拜數碼科技之賜,今天全人類都可以擁有上述的一切(小數極權國家例外)。我不知道這是不是「誤打誤撞」的結果,但肯定的是,互聯網是不會死,因為它是屬於全人類,和一直影響人類文化的進程。
            擁有這自由、權利和所需工具後,我們平民一直以來的被動地位反過來變得主動了,我們的商業模式改變了,市場要求個人化了,作息規律混亂化了,金融體系實時化了,解決問題集體化了,求知和學習速成多元化了,思維激化了,話言圖象化了,娛樂模式家居化了,社交虛擬化了,價值觀飄忽化了,道德觀兩極化了,社會階級模糊化了,創作行為活化了,……。沒有變的,只是餘下來還要依靠勞動活動維生的一羣,然而,他們工餘也可以化作自我嚮往的身份,在虛擬的網群內找到藉慰。
            最後,我們亦不應懼怕The Fourth Culture來臨,會令未來世界會愈來愈亂,netizen目無法紀、陷入無政府狀態,再不適合天性群居的人類。放心,Fourth Culture只是歷史洪流的延續,一切人性的基本需求和欲望,將來如在網上找不到,人類都會在現實生活中追尋和保留的。(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